“末梢神经”遭“腐蚀”也不是不治之症
前不久,中央第二巡视组在向北京市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小官巨腐”问题严重。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末梢腐败”,意指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出了问题。“末梢神经”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项政策都需在“末梢神经”落实。因此,预防“末梢腐败”显得格外重要。(2014年8月29日《法制日报》)
记得有史料称,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设立了以乡镇为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他们在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就达886万人,相当于整个国民党陆海空军队,可见当时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有多大,这也恰恰见证了“末梢神经”的强大力量。
用理论术语来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我们的党之所以有战斗力,关键在于组织的力量。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所指出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单位、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广泛、最直接,如果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长期蓄积起来,就必然侵蚀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特别是对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都不陌生,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励了几代人。如今老作家面对腐败给国家造成的危害,痛心疾首,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曾在2000年10月20日又发表一篇名为《谁是最可恨的人》的文章,历数腐败罪恶,读后令人感慨万千。腐败害人害己、误党误国、人人皆知、人所共愤,其危害无须一一列举,而“末梢神经”的腐败,就是其中之一。
报道称,近年来,在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发生腐败案件有多发趋势。“末梢腐败”案件为何多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认为,在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资金开始向农村流动,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农村。由此,村官受贿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他说,“目前我国反腐涉及到各个层面,治理‘末梢腐败’作为我国反腐的一个构成部分,需要对准症结重拳出击。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
在笔者看来,“末梢腐败”也不是不治之症,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严厉打击:一方面,通过打击,使腐败必严惩的信息辐射到社会,对基层干部和其他公民会产生心理效应,给腐败分子以警戒效应,使之悬崖勒马,不至继续腐败下去。另一方面,可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预防“末梢腐败”,使人民群众切实增强监督意识,更加相信法律,依赖法律,更加自觉、更加勇敢地同“最可恨的人”做斗争,始终保持对“末梢腐败”现象的高压态势。如此,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防控腐败的社会力量,让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更加给力,让“末梢腐败”无法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