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我们将做些什么?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层面,要保持健康稳定增长。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在全省的经济首位度和中心带动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社会发展层面,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安全发展观念切实增强。
【六个着力】
着力建设大都市以兰州为中心、100公里道路交通距离为半径,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提升兰州辐射带动功能,与周边城市、重点城镇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努力使兰州市域经济总量占全省30%以上、人口规模力争达到500万以上,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
着力建设大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质增效力度,争取国家支持启动兰石化搬迁,壮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将大数据、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水性新材料以及城市投资开发等产业培育发展成为3—5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
着力建设大枢纽持续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地位,加快建设“1221”铁路枢纽运输辐射网,兰州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围绕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率先实施道路畅通程,努力构建“139”城区道路网和“321”环城公路网,实现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四级以上公路;航空港建设90条国内外航线,持续提升客运能力,航空货运实现重点突破。推进综合保税区与航空港一体化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园区。
着力建设大物流依托交通枢纽、重要通道功能优势,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现代物流基地的作用,分类分层次设置物流集散中心,形成“342”物流集散中心网;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物流,建设兰西拉、兰银包、兰西乌等物流通道,完善辐射全省及全国各地的综合物流网,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着力建设大市场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动综合性市场与专业批发市场共同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形成辐射周边的大市场。
着力建设大平台依托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机遇,以兰州新区为基础,以国际港务区建设为重点,构建与中西亚及欧洲商贸物流、产业合作、信息服务、人文交流、国际机构汇集的平台。
【八大举措】>>>>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1
深入实施省委“3341”项目工程,坚持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转变,在创新驱动中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抓好中车高端装备制造及维修等重点工业项目;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兰州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打造集聚创新要素、发展高新技术的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区域创新的“先行先试”,深入实施“3510”行动计划,落实省委“十个一”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平台+服务+资本”的创新创业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健全完善创新发展体系,营造全面开放的创新环境,健全创新产品准入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
3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平台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形成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建设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全方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深入实施省委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13685”战略规划,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兰州新区加快发展,构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新区综合保税区两个平台,建设新区八大产业园区;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力争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新区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强化高新区经济区的增长引擎作用,力争“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和经济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保持在14%以上;持续加强国际港务区建设,把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为“十三五”时期的标志性工程和向西开放的“一号工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开展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4
按照建设“大兰州新兰州”的目标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兰州在西北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各种类型的水景园林景观,建设山环水绕、显山露水、山水相依的山水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3环21射”骨架公路网,建成“139”城区道路网;加大老城区改造提升步伐。在中心城区加快实施抽疏战略,加大老城区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完成全市所有“三不管”老旧楼院整体改造;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推进城市管理法制化;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加快推进“五城联创”工作,对照目标任务,补齐创建指标的“缺项”,不断营造文明城市创建良好氛围。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5
坚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农村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进“1236”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争取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0元,扶贫对象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借力,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创新投入方式,强化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进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建成10个左右省级示范村,分类引导乡镇和村庄依照规划建设。
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6
坚持绿色强市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巩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战攻坚战,完善长效管控机制,加大环境违法执法力度,持之以恒深化扩大治污成果;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为核心,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打造生态防护体系,着力构建生态防护体系,逐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发展进程。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7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建设一批能够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企业服务平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倾斜,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打造成全市经济支柱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兰州”建设,全面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深度应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8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委在经济工作中谋全局、把方向、议大事、定政策、抓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党自身能力建设,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形成完备的地方立法体系;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健全完善“十三五”规划落实机制,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
□记者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