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梯古寺
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是百里石窟走廊中久享盛名的石窟寺,也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璀璨的文化艺术瑰宝,被誉为“唐宋雕塑馆”。掩映在奇山绿树中的殿窟,犹如一颗颗光彩熠熠的明珠,闪耀着千年文明积淀的光芒,彰显着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神韵。木梯寺殿窟主要分布于桐树湾、松树湾和天梯梁上,或于半崖凿窟,或于崖脚开窟,高低错落有致。走进仅容一人可入的一号窟——朝阳洞,便见走廊右侧门额上悬清代的“西方领袖”匾额,上首题“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丁未初冬榖旦”,右侧尾题:“例援修职佑郎吏部铨选训导丙午岁贡杨学震薰沐敬撰并书”。板联为“谁是指迷人全凭我佛一伸手,此方知道处立待凡夫早回头。”
桐树湾殿窟依崖而造,呈弧形分布,只有三官殿隐掩于桐树湾中心,形成中央一殿矗立、三面石窟拱卫、瞰视龙川景象的格局。三官殿硬山顶,两面坡双层结构,正脊饰有鸟兽,中置宝瓶,端置龙吻,吻兽高耸,在山险林密之境,益显神圣肃穆,静谧雅致。民间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每年端午庙会期间,人们到此祈福穰灾,祈求平安。
十一号窟位于桐树湾西侧南端,是全寺中唯一一处露天摩崖浅龛,上建木构遮檐,龛内崖壁上并列凿有两座保存完整的舍利塔,一座损毁严重的舍利塔,三塔形状相同,为叠涩式覆钵塔。覆钵之上为十三层相轮,塔尖有华盖及塔刹。这座简朴别致的塔龛,证明了元代藏传佛教在当地的流行,以及藏传佛教对木梯寺的影响,当时佛教盛行的状况。
五、七、九三个窟是全寺的精华所在。七号窟塑三世佛,造像数量众多、造型各异,有着宋代唯美精致的造像特点。正壁释迦佛施无畏印,其左侧的阿弥陀佛施与愿印,右侧的药师佛禅定印,三尊佛不仅手印不同,而且衣
饰各异,三世佛不同风格的佛教艺术造型,表现出佛教中国化的成熟发展,反映出人们祈盼健康、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正壁主佛服饰简洁,随衣挂线,袒胸,下着长裙,略显丰满;肩宽,胸肌微隆,沿袭了唐代富态的造像特点,又有别于唐代造像。左右侧胁侍菩萨翘腿坐于莲台上,显示出宋代佛教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俩菩萨随意的坐姿体现出人性与神性的完美融合,显得魅力十足。右壁壁画女侍者雍容华贵,服饰领口宽大,呈袒胸状,属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造像出现了坦胸,着臂钏、手镯等饰物,是追随唐代富贵特点的走向。九号窟为四角攒尖形覆斗顶,正壁塑一佛二弟子,左右壁各一佛一胁侍菩萨。正壁佛像后两侧崖壁上,各有一七级浮屠浮雕。该窟塑像数量多,面相丰颐,衣饰华丽,形态各异,形象逼真,不仅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准,而且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窟壁和窟顶满绘佛教故事和风俗生活图,把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与佛教思想很好的融汇在了一起,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大佛阁居全寺最高处,由天然石穴与二层重檐、六抹对开门木结构的殿面构成,两檐之间有木质外廊,廊边设木栏。登廊凭栏眺望,天高地阔山远,村静林茂水长,一川烟云收眼底,胸膺翻波起浪,恍见千年意象。而大佛的双眸,正好注视着前方最开阔、最繁华的马力古镇,见证着古镇的历史。“陇上板桥”裴慎之赋《登木梯寺大佛阁》诗:“阁高容大佛,万岭拜膝前。路险人踪少,林深鸟语情。浮雕琢白玉,群窟锁清烟。抱林凭栏立,临风意飒然。”
走进木梯寺,会为她的博大而稀释,会为她的深厚而汗颜,会为她的奇美而感慨,会为她的魅力而钦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