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高考改革再进一步

08.06.2014  02:35

    低调面对改革高调抓自身

    范老先生的外甥今年高考,他前来陪孩子考试。对于高考改革,范老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面对高考。第一次是自己,第二次是自己的儿子,第三次是他的外甥。“这三次考试的变化,让我印象深刻,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那时候真的没有什么压力,考上就觉得特别光荣。到了我儿子考试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还是1998年的时候,孩子升学压力很大,那时候的改革就是扩招,我儿子赶上了扩招,那时候我就告诉他,如果考不上,就去开面馆子。”范老说。到了2014年自己的外甥考试,他觉得无论怎么改革,都要告诉孩子,改革只是让高考更公平、更公正。但是,要考出什么成绩,还要靠自己。如果过分去强调客观因素,而忽略了主观,那么无论怎么改,都影响不大。范老还告诉记者,实际上改革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的考生开出的绿色通道,只有把自己学业抓上去了,才能沾上高考改革的光。

    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范围

    之前接受采访的王利民告诉记者,下一步应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范围。现在很多企业在用工的时候都会关注人才的某一个闪光点,其他的可以在岗位上培养。如果高校也能扩大自主招生范围,给考生更多的展示平台,也许一个考生的一个特长,就可以改变他的一生,而不是用高考来定终身。王利民表示自己的女儿足球踢得不错,准备这次考上大学,到大学组建一支女子足球队。他觉得孩子的想法并不天真,虽然没有让孩子走体育专业的路线,但是,文化课加上体育特长,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更重要,这也需要高校能把视野放宽一点,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在三十三中考点,家长梁芳说:“高考就像过独木桥,每个孩子都要过,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孩子们的综合水平。我认为,特长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孩子拥有的特长,能否成为高考的一部分,占有分数的一定比例呢,这样也许对孩子才是更为公平的。

    逐步淡化学历教育

    家长胡君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一个超市的个体户。孩子上了高中后,自己就没省心。“早上天不亮就出去了,晚上天黑了才回来。我就问孩子,你这么认真刻苦的学,要学成什么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呢。”胡君说。他觉得这3年自己比孩子还累,他告诉孩子,过去高考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考试,现在高考和上大学是人生必须要有的一次经历。他希望淡化高考“考不上”的危险,来给孩子提升学习的兴趣。他告诉记者,人生有很多工作,就拿自己来说,农村出身,没有上过高中,但是,现在凭借自己的努力经营一家超市,生活也算富足。因此,他觉得高考要进行,就要淡化这种学历教育的成果,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关注了一条信息,教育部要把一些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办成职业学院。他觉得这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突破,大家还一味奔着本科去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也许上了3年大专就能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也能成为一名技术人才。

    把高中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

    “今年我注意到,省上增加了贫困生专项计划,让一些贫困地区的考生,能进入高等学府。但是,这样也许只能解决一部分考生,我省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高中教育纳放国家义务教育。”家长苏先生的话语里对未来的高考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想上大学除非非常优秀,还有很多孩子尽管成绩一般但也完全符合进入大学深造的要求,但既无奖学金又没别的形式的援助,每年仅学费就一万多的门槛他们无法逾越。

    他说:“也许有人认为高考与义务教育之间还有距离,但我认为这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稳定的根本,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足够的正规教育,让每一个肯努力的孩子都能拥有参加高考的信心和走进大学的机会,社会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进入一个福泽深厚的良性循环。可如今的高考依旧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贫困家庭的孩子压力要更大一些。”      □记者萧楠孔德胜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