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股份制”脱贫试验的“蝴蝶效应”

29.12.2015  11:47

    安子州:期待“股份制”脱贫试验的“蝴蝶效应

    西部重重大山里的凤凰谷村,25日迎来了建村后第一次“分红扩股”大会。39岁的妇女娄秀芳和村里其他18户贫困群众一起,获得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财产性收入。这一天,娄秀芳获得了3000元的“分红”,以及额外3000元的“精准扶贫”奖金。(12月26日新华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明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笔者之间,供给侧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以前的增产导向转向质量和效益导向。

    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农村发展的“短板”,扶贫开发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何转型?目前,各地在“精准扶贫”大方向的指导下,纷纷探索出符合本地本区域的可复制的经验。基于此,甘肃尝试“股份制”脱贫试验,即由公司、村集体和农民三位一体组成的新型“股份制”。比如,凤凰谷村依托原有的农家乐资源开办乡村旅游度假公司,村集体和13户村民入股成为股东,公司还将村里19户贫困户纳入公司入股,股份制融资35万元,年底参与分红。

    无疑,“股份制”公司的建立,通过按股分红,保证了入股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出了优势集合效应。这也充分说明了,扶贫开发涉及面广,不能搞单兵突进,只顾其一不及其他;不能把精准脱贫“碎片化”,各唱各调、各喊各号,必须把扶贫开发放到农村改革的整体中来统筹谋划实施。

    其实,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存在脱贫返贫、越扶越贫反复上演的现象,其中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在于一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仍然存在传统的“等、靠、要”思维。因此,推进扶贫开发,确实需要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需要打破一些“常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这样的扶贫开发才能产生“蝴蝶效应”,农民增收也才会可持续。

    类似于凤凰谷村这样的“股份制”脱贫试验,仅仅是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因地制宜开发贫困地区产业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不仅是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扶贫开发的引领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农民分享成果。

    从“1+17”精准扶贫方案到金融扶贫的“甘肃行动”,从崖边村“变形记”到“电商+扶贫”,从“智力+”支撑体系到“股份制”脱贫试验......甘肃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