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政务公开的“顺义模式”走向全国
原标题:期待政务公开的“顺义模式”走向全国
■ 焦点观察
只有每一级政府,每一位公民,都形成遵守“明规则”的意识,都按照制度办事,杜绝裹挟在权力背后的寻租观念,依法治国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据新京报报道,在不少地方“小官巨腐”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北京市顺义区对村内财务实行民主决策、定期公示、四级监督,“财务上的数字精确到分,每一元都要说明去处”。这种做法不但有效严防、遏制了“小官巨腐“现象,还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顺义模式”如何走出顺义、走出北京,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值得思考。
阳光政府最根本的特质是透明,这要求政府在阳光下行政。而透明最重要的方式是公开,包括政府文件、重大决策、办事程序、收费结果、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依法依规公开,让人们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公开最重要的意义,则在于顺应民意期盼,同时促进监督。从我的基层采访见闻和网络民意都可以看出,公众对党政机关行政开支的去向、效率存在相当程度的质疑。事实上,以公款接待为代表的“三公”开支,正是滋生腐败的巨大温床。
“顺义模式”之所以引发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其结合了公开、监督、审计等措施的优点,创造条件让公众批评、监督基层组织,也为政府更加公平有效地运行准备了最重要的外部条件。“顺义模式”让公众看到了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村级财务明确的去向,可以想见,属于村组织一员的村民将极大地增强组织荣誉感和归属感。
就村镇财务公开而言,顺义并非首创,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裸晒账本就曾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这样的“典型”毕竟是少数,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体悟,还是媒体报道的揭露,公众感知更多的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以及动辄鲸吞数百万元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资金的“村贪”。这些案例的存在和被曝光,降低了公众对于政府权力运行的认同,也削弱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企业入驻、市场开发、征地拆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村镇可能一夜之间变得“有钱”。而村官、镇官官小权力大,甚至有些基层领导一手遮天,在各类工程项目中“伸手张口”。从多地的案例来看,处于监督末梢的村镇级组织权力,很容易在一点一滴的“油水”中积累成“大贪官”。如何约束贪腐,形成“有权不乱用,有钱不乱花”的格局,这是一个现实的考验。“小官巨腐”屡见报端、“顺义模式”成为新闻,在一个侧面也验证了这个考验的艰巨。
另外一个现实的考验,还是来自于权力。在许多时候,获批经费项目要靠上级盖章,获得升迁得看领导脸色。在人情社会的现实下,把上级领导“吃好喝好哄好”成为经费和项目的一个关键环节。白庙乡也好,顺义区也罢,其成功经验要复制到其他地方,就必须杜绝这种现象,不再以上级领导喜好来决定项目审批、官员升迁,最终还得回归法治轨道。
只有每一级政府,每一位公民,都形成遵守“明规则”的意识,都按照制度办事,杜绝裹挟在权力背后的寻租观念,依法治国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财务公开这个话题来说,不仅需要“顺义模式”,更高级别的党政机关也应在制度的规范下进行财务公开,形成全民普遍监督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