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时间,有闲却没钱?带薪休假,需过几重门

18.08.2015  12:17

    日前,国务院发文《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亲,我只问一句,有多少地方和单位符合条件?

  喜大普奔,听说我们又要有小短假啦!神马?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才可以!那么什么才是有条件的单位?还得是夏天!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两天半的小短假对于丰富假日体系、增加假日供给,以及促进周边旅游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意见》中有这样三个关键词:一是“鼓励”,这就意味着只是倡导,并非强制,也不是统一;二是“有条件”,换句话说,没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就没有这样的安排;三是“夏季”,也就是说,并非全年,每年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关键词合在一起,不难发现,这项政策影响和惠及的群体是比较有限的。

   从纸上谈兵到落实有多远?

  此次《意见》首次将带薪休假、错峰休假、“2.5天小短假”一并提出,顿时引发舆论热议,被誉为是休假制度的“破冰”,并得到了80%以上网友的支持!你这么任性,老板知道吗?那么,这“三假”如何落实到位,又怎样考验着单位、企业的“调假智慧”?

  从现实操作角度来说,一些能够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的单位,或许可以考虑周一到周四每天延长1小时,在保证每周工作总时长不变的前提下,腾出周五下午半天的休息时间。否则,如果工资不减少的情况下凭空多休半天,恐怕几乎没有哪个用人单位愿意这样执行。

  旅游专家刘思敏对北青报《生活时代》表示说:“事实上,两天半的小短假介于双休日和小长假之间,三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探亲需求的满足没有太大意义。我们现在真正缺的不是形式花哨的短假,而是切实可行的长假。

  他认为,随着社会转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异地就业人口越来越多,探亲需求也就更加突出,现有的假期安排显然远远不够。另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以后,消费也在升级换代,民众从以前买家电、买车、买房的物质性消费,逐渐转向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旅游消费。而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但本身并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需要吸引东部地区的客源前去消费,这种长距离的旅游也就必须依赖长假来实现。

  有钱没时间,有闲却没钱

  目前,长假的供应在我国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十一黄金周和春节七天假期;另一个则是带薪休假。而在今年的吹风会上,吴文学表示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中,明确地提到了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的落实。值得注意的是,算上这次,今年以来官方已经至少五次公开强调落实带薪休假。

  特别凑巧的是,在几年前国务院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就已经提到了要保障公民的休闲时间,完善劳动福利,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可支配的休闲时间,其中落实带薪休假就是主要看点。

  时至今日,落实带薪休假依然还处在强调或者进一步落实中,这只能说明带薪休假贯彻得并不彻底。带薪休假作为从全民集中休假向全民全年分散休假模式转变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及其他资源,推动我国休假制定与国际接轨。还能够大大降低公民休假对社会生产、运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好的制度化成好的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国家要税收,企业要效益,大众追求综合品质的提升,或是难以逃脱“有钱没时间”或“有闲没有钱”的循环魔咒。

  中国人的勤劳、事业为先的观念根深蒂固。常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说:“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去旅游度假”,“等有时间再说吧”,“等退休了再说吧”,大部分人并没有把度假旅游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落实带薪休假,从而促进旅游消费,恐怕上述观念势必要打破。让“休闲度假”成为健康生活价值观中的一部分,而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来正面倡导和制度化推进。

  将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需要依托的是“普遍有闲”、“人人都能享受休闲”的社会,而这一点我们和国外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