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读书有针对性:靠《昭明文选》提高写作水平

28.05.2014  14:51

  中国兰州网5月28日消息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以来圣贤豪杰干事业的结晶,用几千年惊心动魄的历史作为注解,一句有一句的功夫,一章有一章的奇妙,君不见宋时赵普,半部《论语》就可以将天下治理得服服帖帖。然而,在现代语文教学的环境下,我们的国学教育如何更有说服力,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本文所说的能力,是指语文能力,因为记者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认识:

  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个神话

  关于国学经典的神奇作用,史上相传一个最励志的故事——北宋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过是个神话而已。事实是这样的,赵普是个擅长行政工作的官员,对于圣贤经典,不曾过于留意,皇帝觉得必须给老赵提高点文化层次,于是就劝他读点儒家书籍。

  赵普觉得凭自己的文化水平,就《论语》这本书好对付,于是拿它来读,最终读熟了半部。其实,早在读《论语》之前,赵普就已经是个优秀的行政官员了,虽然不能否认《论语》对他行政工作的辅助作用,但也不至于神奇到半部《论语》治天下。行政能力强的人,一句《论语》也可以治天下。

  国学很神奇,是一件文化神器,但它不是神话,千万不要对它做任何神化。我们要做的是,力图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找到国学的闪光点,让它有说服力。具体到现代的中小学教育,就是怎样具体转化为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不敢说立竿见影,但至少要见影——这里讲究的是一个“变现”的功能。

  记者并不是想将国学教育短、平、快和功利化,但国学教育确实要适应中小学教育阶段性的特点,不要等到中学阶段都过了,而你的国学素养还没有破壳而出。

   规划:

  《孟子》之类的读本要早读

  读国学经典,是受用一生的事,但也回避不了受用一时这个问题。虽然受用一生与受用一时并不矛盾,但还是有区别。

  熟读经典,为一生的格局打好基础,这是受用一生,是慢熟的过程。然而,现代社会的用人制度,与慢熟不免有点矛盾。再说实际一点,你参加中考、高考总得有像样的写作水平,他们不会等你慢熟,你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得有说服力,这是受用一时。因此,我们还得有受用一时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