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金融供给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释放,如何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几乎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全程。自2005年以来,着眼于民间资金的巨大潜能和传统思维压制下形成的地下金融的普遍存在,小额贷款公司成为了释放潜能与压力的政策目标。但是,在政策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小额贷款公司风险认识的程度和对以往乱集资、乱吸收公众存款的痛苦记忆,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防范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上。近两年当小额贷款公司在金融供给链条上日益凸显拾遗补阙的重要作用后,人们转而将小额贷款公司用自己的资金经营、风险自担的设立初衷视为束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障碍,增加金融供给的思路又移回银行渠道的老路。能否摆脱对传统路径和思维方式的依赖,不仅事关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当下兴起的有效金融供给理论,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与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操作选项。
有效金融供给理论及其本质
(一)新供给经济学的兴起与有效金融供给理论。由于需求管理的效率递减,供给边的约束力增强,我国日益形成一种新的共识,即强调通过改革释放供给。这种共识称之为新供给经济学。与传统的供给经济学不同,它强调释放供给的有效性。因为如果是无效供给,那么只会带来产能过剩,助长我国现在许多行业已经面临的严重产能过剩,干扰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效金融供给是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与应用,是新供给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金融的角度,着重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二)有效金融供给的本质是能力型金融。能力型金融观是一种新的金融理念。它克服了金融功能观、金融机构观的不足。典型的能力型金融,如经典风险投资(投资于初创或成长初期的高科技企业)、利用大数据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
金融供给有数量和质量差异。从数量看,有供给过度或不足隐患;从质量看,有功能残缺或异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供给无效的表现。究其根源,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功能之所以不能实现,根本在于缺乏这方面的金融能力和激励。倘若不注重能力培养,改善提供能力生成的制度环境,相关金融抑制和约束就很难消除。因此,有效金融供给的本质是能力型金融。
解决目前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要增加有效金融供给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城镇化的进程刚刚起步,对资金的需求将在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同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其改革必定是一个稳步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融资难将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在这样一个复杂交替的历史阶段,解决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加有效金融供给。
(一)有效金融供给是深化金融改革的正确路径。国际与国内两方面经验教训表明,金融健康发展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加或模式创新。从国际层面看,过度金融创新带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殷鉴不远,负面影响至今还在。从国内层面看,我国一些融资安排规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类型的增加并没有解决重规模、轻管理的倾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片面注重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忽视金融能力观的必然结果。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从补充正规金融服务不足,到转而希望依靠正规金融弥补因规模偏好导致的自身资金不足问题,充分反映了忽视金融能力观的现实。改革的实践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将解决金融供给不充分的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二)有效金融供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屏障。“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告诉我们,不当的金融扩张会导致负面激励,抑制社会更需要的金融努力,甚至无端增加社会资金成本(如某些所谓通道业务)。从金融功能理论看,重要的不是机构叫什么,而是它实际发挥什么功能。不当的金融扩张会混淆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的关系,导致一些机构根本没有发挥实际该有的功能,形成无效供给。
国际清算银行(BIS)根据1980-2009年间50个发达国家和 新兴市场 国家数据所作的一项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抛物线”关系。这意味着,金融发展存在一个临界点,一旦越过该点,金融体系与其他部门就主要表现为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增长,甚至催生金融危机。可以说,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兼顾了发展的主题和控制风险的底线。
立足有效金融供给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瓶颈
为充分用好民间资金,并使地下金融地上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相关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是从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理念出发,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益探索。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已发展到8127家,贷款余额达8444亿元。但成绩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虽然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发展较快,但仍没有满足众多民间资本希望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需求。大量民间资金被拒小额贷款公司门外,形成巨大民间融资市场,为非法吸收存款和融资提供了空间。
二是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沦为银行资金的零售商。一些资金本可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却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转手加价,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
三是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非法吸收资金放贷,将投资人个人风险转变为社会风险,那些老板“跑路”的小额贷款公司大多如此。
小额贷款公司本是一种阳光化的民间融资,旨在利用庞大的民间资金的潜力和信息优势填补部分正规金融服务不足。因此,小额贷款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定位就是能力型金融。是依托传统民间融资优势,以自身资金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为非常了解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以确保较低的不良率和严格控制风险外溢的一种融资形式。坚持“用自己的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服务熟人,利率覆盖风险,控制风险外溢等构成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经营原则和机构特质。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前置条件是不能将投资人和经营者的个人风险转变为社会风险。否则,就与银行无异,没有存在的必要。
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问题,应坚持从有利于充分利用民间资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无论承认与否,民间融资都客观存在。对市场准入的行政限制,只能降低民间融资的透明度,增加民间融资成本。在全球,尚无完全禁止住民间融资的例证,只是隐蔽程度不同而已。
二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和生存能力与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有关,而与注册资本起点无关。现实中,注册资本几千万甚至数亿的小额贷款公司不乏亏损的事例;同时,手中仅有几万、几十万资金的放贷人每年的收益足以让其不会放弃以此业为生。要深刻认识到民间融资千百年来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监管者应关心的实质只有一项,就是监督并防止小额贷款公司出现风险外溢的情况。核心是监督其资金来源和依法经营情况,将其风险控制在注册投资人范围内,而不使之外溢为社会风险。
三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与活力在民间。小额贷款公司源于民间融资,民间融资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在现实生活中,民间融资是以联合与合作解决自身放贷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不宜片面只局限于从壮大小额贷款公司个体规模上研究其发展和增加贷款能力问题,而应解放思想,从小额贷款公司整体上、从增加全社会有效金融供给的角度研究其发展和增加贷款能力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相关建议
(一)放开民间融资市场。取消市场准入限制,变行政审批制为注册备案制。不再设置市场准入注册金额限制,允许企业和个人依据《公司法》以自有资金备案注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让民间融资潜力在阳光下得到最大释放。
(二)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一是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自愿的前提下自主相互合并、转让、兼并,支持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自身资本积累和经营能力的提高,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在充分的市场监督下增加放款能力。允许 私募 基金投资和收购小额贷款公司,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规范、透明的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加快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重要基础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定期在经营地媒体与公共信息平台公布投资人和经营情况,增加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防止违规经营。二是实行严格的违规违法惩戒制度。对违规违法者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与市场禁入。
(四)明确身份,给予公平待遇。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部分,并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按实际贷款投向享受相应财税扶持与优惠政策。
(作者为人民银行 沈阳 分行副行长。本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