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给“撑死的麻雀”来一次解剖

03.07.2014  13:25

   作者:范子军

  6月29日,一艘货船在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抢食大米后相继死亡。事发后,宜昌市政府、公安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经过对该船装运的4批大米进行取样抽检化验,确认大米并无问题。(7月2日三峡晚报)

  20多只麻雀因抢食散落大米而暴毙码头,真应验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代俗语,怎能不叫人嘘唏不已?附近居民从这个蹊跷的现象联想到大米的质量安全,及时报警以求揭开真相,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公民警觉,无疑值得点赞,当地官方连夜取样抽查,表现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同样值得称道。

  经抽检化验四批大米无任何质量问题,这样的技术检测结果按说应该让大家如释重负,谁想到遭来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调侃,焦点无外乎麻雀真是撑死的吗?20多只麻雀集体被撑死可信吗?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当然不能想当然或者仅凭有限的生活常识,否定技术检测和权威意见,但从报道披露的细节来看,公众之所以没有能够打消疑虑,或因为缺少一个“解剖麻雀”的细节。

  技术部门抽检大米没问题,这当然最要紧的,但麻雀的死因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难免让人对结论将信将疑。“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倘若是撑死,凭经验、常识查检一下麻雀们的食袋是不是都异常鼓胀,或许可以判断;倘若怀疑是后者,无疑须要对食袋里的内容进行检验分析,确证是其他食物惹的祸而与大米无关,如此才能让大米无质量问题的结论得到更有力的证据支撑。

  网民对官方检测结果表现出的不信任,固然有当下食品质量安全不尽人意的焦虑所致,也不排除对某些机构、专家的公信力存疑,而就事论事来说,大家的怀疑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集体性的撑死,不约而同从外地食入不健康物品,“恰巧”的几率到底有多大?麻雀死因不明,难还大米清白。或许“解剖麻雀”须要支付不小的人力、财力成本,但食品健康安全更是人命关天,因而绝非可有可无、小题大做。

  我们时常讲工作中要善于“解剖麻雀”,以小见大,找准问题,解决矛盾,麻雀码头食米集体性死亡,不正是一个值得珍视的绝好机会和用武之地么?有关部门眼里何以只见大米、不见麻雀?(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