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删帖,是怎样一种生意

22.05.2015  04:15

    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从事删帖的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甚至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许多公关公司和个人瞄准这一需求,扮演着“权力掮客”的角色,提供删帖,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

    虽然众所皆知删帖生意“水很深”,但随着更多个案频频曝出,公众还是不免感叹,此类案件牵连之广、涉案金额之巨。由客户、中介、“管理员”等所构成的完整产业链,一步步蚕食了网络空间原本的开放精神与公平秩序。当一个个帖子,变成了被明码标价的删除对象,无疑意味着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遭受到野蛮而粗暴的侵犯。某种意义上说,见不得光的删帖产业,已经沦为戕害公义、遮掩恶行的灰色地带。

    删帖生意的兴盛,自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平台迅速勃兴,汇聚了大量的“个体发声”及注意力资源;另一方面,过往“网友曝”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激励着后来人一再采取相似行动……当“发帖”越发成为公民私力救济的惯用手段,其就越有可能遭遇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反扑——“有偿删帖”,显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删帖盛行的社会,必然充斥着卑劣不堪的阴暗交易,必然充斥着不可告人的败德秘密。要知道,所谓“删帖生意”最深远的危害,显然在于扼杀了“众人平等发声”的机会,扼杀了促进社会持续向好的健康力量!针对违法删帖,两高曾经出台专门“解释”,规定其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此一表述,无疑从法律源头,否定了“删帖生意”的正当性。可现实中,暗箱操作的违法删帖,却仍然屡禁不绝,甚至可谓供需两旺。

    剖析整个删帖产业链,有两个典型特征,最是令人担忧。其一,所谓“删帖者”往往由网站管理人员、网络论坛版主等担当。他们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选择性抹掉帖子。这一现象表明,某些网络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其尚且不曾建立起健全的业务流程,来约束从业员工的寻租欲望;除此以外,另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是,很多删帖客户竟是“公共部门”。也许,在它们看来,付钱删帖早成了日常宣传、舆情维护的惯常手段?

    不得不追问的是,有多少删帖生意,最终由公共财政买单?如果说,个别官员自掏腰包删帖尚且可以理解,那么一些“单位”、“机构”竟也同流合污,就不得不令人费解了。就此,似乎有必要重申:“有偿删帖”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被当成正当的“舆论公关”方式。无论是谁,必须学会以正派而体面的方式,来直面网络风波、捍卫自身声誉。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