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强制叫“自愿”

13.06.2015  03:26

    有报道说,四川剑阁县因养殖企业土鸡滞销资金链断裂,担心养鸡农民闹事,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人要求买20只鸡(存放在冷库里的冻鸡),不论大小每只60元。合计1200元的任务,从年终绩效工资中一次性扣除。面对质疑,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购买土鸡完全是自愿,钱不会给企业,由法院指定了专门账户,直接给农户。

    对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小马飞刀想说的是,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被时代”,权利得不到主张,被肆意侵犯,从被自杀、被失踪、被就业,到被开心、被捐款、被自愿。或许他们没有说谎,但在中国的现实传播语境中,这种“自愿”是很容易异化或变异为“强制”的,在自上而下层层传播、层层摊派的扭曲过程中,到了最基层,可能就带着强制性了。强制,很多时候并不表现在外在的言辞上,而表现在内在关系的强制上,还有对他人意志潜在的绑架和干预中。现实生活中,喜欢玩“被自愿”障眼法的地方和单位不少。有的婚姻登记点,办结婚证设套餐,最低消费108元,据称“属自愿选择项目”;有的什么慈善一日捐,表面是号召,但文件上却按级别划定金额,搞得你想多捐点都不好意思;有的高校,在通知书里夹带银行卡和手机卡,声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号码,但同时称,如果不开通,又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小马飞刀以为,类似掩耳盗铃的把戏和障眼法,还是少玩点为好。否则,既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给自己的形象抹黑。而作为上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应对这种现象及时叫停、严厉查处,不能任其为所欲为。

    小马飞刀还想说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每当土特农产品大量滞销时,当地的官员们到处张罗叫卖的身影。不找市场找市长,更一度成为地方农业开拓市场的“指南针”和遭遇市场“滑铁卢”时必备的“护身符”。当然,我们应该肯定地方官员解民之所急的“用心良苦”和主动作为。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必须依赖行政权力再三介入,才能打开市场,谋得销路?为什么“市场主导消费,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链总是被地方政府引导的以形成规模为目的的“特色经济”所打破?为什么往往是“特色经济”上了规模,市场风险就不可避免呢?换句话说,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在市场勘察和预判,以及引导服务方面提前下工夫,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吗?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