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取消的是行政级别而非编制

26.05.2015  12:02

    今后,北京现有高校、医院将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日前,北京市公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提出,北京行政、经营两类事业单位将逐步“转型”——前者“回归”行政机构,后者转为企业。         (《京华时报》)

    北京,在某种程度上是全国政策及改革动向的“风向标”。在北京的这份改革意见中,最受媒体和外界关注的是“事业单位编制将严控总量”、“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的提法。对此,有预测称,改革之后,我国诸多事业单位将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财政也将不再“养人头”。对于3000多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他们也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担心,是不是以后就全变成“合同工”了?

    编制是什么?简单来说,编制既包括一个部门、一个机关、一个单位的设立与撤销,又是个人领取政府公共财政发放工资的体制凭证,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资格。如果强调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有编制的人“最稳定”,而且“吃皇粮”。

    正是因为编制代表了“吃皇粮”和“稳定”,因此,关于收回北京事业单位的编制,许多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有了疑虑和担心。许多人认为,大学老师和医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最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即便现在的管理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高校与医院也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即便是西方国家,对于体制内的老师和医生,也基本要确保稳定,许多国家还要确保“吃皇粮”。

    事实也确实如此。高校也好,医院也罢,也正在进行着自身的改革。可以确定的是,高校是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对他们的态度,也代表了政府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态度。同时,近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要求所有的公立医院医药分离,医院将渐渐实现公益化,那么,对于医生、护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则也不应该首先成为体制的弃儿。即便现在许多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劳动合同制和同工同酬制,取不取消编制的影响,更多的应该在于身份上的象征意义,但也会招来一些不满。

    比剔除事业单位的编制更重要的是,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近日,无论是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还是国务院发布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都明确提到要“积极创造条件,取消行政级别”的任务。但是,笔者担心的是,正如我们的国有企业喊取消行政级别喊了接近20年时间了也没见取消,高校与医院等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之路,恐怕并不会一帆风顺。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在取消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收回行政级别,事业单位才不会像政府衙门一样高高在上,官本位意识才会慢慢变淡;取消编制,或许在当下只能带给人以身份上的失落感,之于我国事业单位一些根本性的痼疾,恐怕不会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