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深情寒冬时

25.01.2016  11:10

唐东杰布

北漠尘清

    腊梅花开,共颂春祺。在这寒冬酝暖辞旧迎新之际,甘肃省推动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在兰州长达一个月时间的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演出多半是戏曲。秦腔、陇剧、京剧、眉户剧,还有安多南木特藏戏都是我省至今非常活跃的地方戏种。不能忽视的是,来自地县的剧目多有温热美悦之感,笔者絮语几出,供大家品鉴。

    陇西:《梦回陇西堂

    唐明皇垂垂老矣,李太白老亦垂垂。两个人又在魂牵梦绕的陇西李氏宗堂相遇,银发对霜须,惺惺惜惺惺,慨叹“人生苦短梦一场”!

    安绿山献眉取宠却又反叛唐朝,杨相国独揽大权却遭起兵怒斩,佩环叮咚的杨贵妃任凭何等的貌美难免在马嵬绎白绫归天,就连拥有“开元盛世”的大唐皇帝李隆基亦被儿皇帝囚入冷宫之中。怎么如此的天地倒悬?怎么如此的世事变迁?剧作家冀福记(原西安易俗社社长)在剧中反复交待“道德恒长”、“尊道贵德”、“道无德不载!”这出戏“道尽人生密踪”的即是李氏先祖老子李耳的《道德经》。于是,唐明皇清醒时率群臣祭拜陇西堂;囚禁之日孤寞苦楚,也要梦里再赴陇西堂。是任人唯亲,养虎为患?还是离经叛道,宠小爱而弃人间大爱?戏,在醒示我们思忖再三。此乃苍天的旨意造化弄人吗?

    悔兮,怨兮,惋兮,叹兮,危境之时念忠臣。当初为何不纳诗仙的直率谏言,却将他贬去异乡?而今日李白为何来此陇西堂,又醉卧阶台前?是雪上加霜,再来几笔戏谑,还是不论皇帝还是诗人又悟出一些世事的人生哲思来,反正这一末场戏最为精彩。忏悔,再忏悔,该深切忏悔的是唐明皇而非李太白。全剧共织九场戏,一波一波,娓娓道来,戏虽有点“”,陇西县剧团的这出剧目最终着意一句话:“镇国之宝万万不可丢一旁”!

    大幕在两个老者的惺惺相惜中落下来,全剧终。没有大场面的拥堆,也没有鼓乐的山响,却营造出天地宏阔大道无极的气韵。这是编导的精心所为,不落俗套,蕴义深远。

    甘南:《唐东杰布

    “藏人摆动的藏戏面具,这是唐东喇嘛的容颜;唐东喇嘛走过的彩虹般的铁桥,那是藏人代代心仪的吉祥之路”。虽然我们听不懂演员自始至终的藏语藏歌,但那铿锵有力的语气和顿挫昂扬的唱段,都是一阙婉约而优美的抒情词牌。

    唐东杰布(1385-1464)又译为“汤东结布”,系明代西藏著名的建筑师、藏医药家,也是藏戏的开山祖师。藏民们敬称他为唐东喇嘛,是雪域高原智者、英雄的化身。他见刚结婚三日的桑钦妻被洪水夺去生命,当即发下宏愿要在江河渡口架设铁索桥;他组建七姐妹演出队是为建设铁桥筹款,藏戏就这样诞生了;他传播祖传《金刚冶铁秘籍》教人高炉技术,又从现实生活中续写“秘籍”;他在川康北身染疾患却又寻得汉民铁匠的溶和剂粉“晶沙银石”,终归炼出好铁来,取得乃东王府的信认,而且一辈子在西藏为58座铁索桥开光典礼,真正成为藏族民众心目中的喇嘛神。剧中,唐东杰布像一座雪峰,光彩照人;人类普世价值意义的哲学艺术体现显而易见。

    藏戏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较大的民族剧种。传统藏戏中的剧中人物大多戴面具出场,所以藏戏也可以称之为“假面歌舞艺术”。甘南的藏戏多称作南木特藏戏,“南木特”意为“传记”,是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为“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与京剧、秦腔等剧种在剧本、音乐、表演、伴奏、演出场地等方面都迥然有异,但故事完整,叙事周严,情节曲折,歌舞气派,面具服饰华美,富于艺术感染力,系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个团已赴美英法等13个国家巡演,传播了友谊也开阔了视野,因而使这出大型历史剧舞台呈现上的表演、服饰、舞美、道具、灯光、音响、字幕解说上多有新创,使得甘南藏戏魅力四射。可喜可贺。

    会宁:《郭虾蟆

    在建设甘肃戏剧大省进程中,会宁是第一个提出建设戏剧大县的地方。当地人百分之九十都爱看戏曲。《郭虾蟆》便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诞生的。作者杨晓龙是个年轻人,很幸运,第一次为老百姓写秦腔剧本,便被县上推荐到全省展演中亮相。

    会宁县有个郭虾蟆城,早在金代就有了,那是为为国殉难的将军而筑建的一座城池。会宁人至今把郭虾蟆当着城皇爷来供奉,原因是郭虾蟆即金代英雄郭斌(1191-1236),此人善骑射,武功高强,且智勇双全,抗击西夏兵袭,又在金国灭亡后仍与全城民众同仇敌忾,护城建城直致壮烈就义,所以老百姓非常感念于他。

    是故,《郭虾蟆》这出戏的一大亮点就是武戏的设计、铺排与展示。在第三场“夺城”与第六场“节义”中,锵然轰响的战鼓声与来去组合的几段戏曲武打均是观众频频叫好、狂热鼓掌的节点。可见导演对传统武戏十分娴熟,编排有层次,交待很清楚,谁赢了谁输了,谁牺牲了谁逃遁了,观众看得明明白白,而且武打都在剧情发展中展示的张弛有度轻重得当,达到了“技不离戏”的艺术效果。那十多个“敌兵”与郭斌部下的兵将除了长枪、大刀、铜锤的对打外,跟头也翻得格外精彩:来得快,腾得高,轮次多,翻得轻巧,台板声音小,亮相造型优美,可见他们的功底非凡,也让人感悟到古代战场冲杀得激烈气氛。这就是戏曲武打的魅力,是民族精神气质在戏曲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观众至今依然很欣赏,这很值得玩味。

    何为“文武不挡”?这指的是好演员唱腔、武打皆佳;“阴柔”、“阳刚”互补而自成一家,一般演员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做得全面出彩。饰演郭斌的演员罗琦正当盛年,扮相英武,唱腔激昂,武功精到,作派规正,真乃会宁县剧团的台柱子、角儿。他的唱腔映衬了武打意韵,武打又补充了唱腔内涵,二者合璧生辉塑造了郭虾蟆英雄形象,实在难得。

    嘉峪关:《北漠尘清

    有的地方专业剧团没有了,但戏曲还在民间传播。嘉峪关的秦韵艺术团就是一个例证。这个“草根”班社百分之八十的人员是当地的农民工,其余的是农民、市民和退休人员。他们白天拉石沙搬砖头运水泥,晚上就聚在一起说戏排戏凑戏箱,天天如此。所以这是一出业余剧团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秦腔大戏。这种情况不只是嘉峪关有,其他地方也都存在。

    嘉峪关的戏就说嘉峪关,这很自然,因为这座雄关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建筑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这部出自农民工手的戏却以普通人的视角再现了在关城崛起中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的大主题。公元1372年,在当地有两个家庭从误解乃至仇恨最后走在一起成为亲人,一个是汉族大叔杨万林和他的儿子杨度女儿杨雪,一个是蒙古族大娘和她的儿子巴雅儿女儿萨日朗。当官方挨家挨户“抽丁”筑城时,杨万林将走在一起的两个儿子送去筑城并当了兵。雄关崛起后,又经过战事中的生死离别,孩子们都长大了,杨万林又将儿女们成双成对操办了喜事,全剧剧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杨万林的大度与智慧,看到了雄关崛起时老百姓传统的仁爱与祈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戏曲中“双生双旦”人物结构在这部新创历史剧中的灵活运用。

    “我不信,生着吃羊肉的打不过煮着吃苦苦菜的!”此剧中一些对白台词十分生动,随之便有了剧场效果。这很有趣味,也正好标明了人物身份与特定情境,民族文化的融合正是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渗入观众的心房。而农民工演员的表演也有很出色的,杨万林(陈盼如饰)以老生扮装,作派稳当,唱腔淳朴有味,提袍甩袖很有分寸,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很比较细腻;萨仁(梁丽丽饰),虽一出场着蒙古装上场,但完全可以看到她是以青衣行当应工,不仅唱腔浏亮,咬字也十分清晰,虽然种族不同,但都是“草民”老百姓,一碰撞二交往三便结成友谊;长大后的杨度由俞新梅饰演,系女生角,又以女武生应工,拉出的架式阵式很服合人物身份,又因扮相俊美“受看”而赢得观众掌声。绝不可小觑的是,他们既彰显了永垂史册的中国长城文化精神,又为嘉峪关今天的戏曲生态环境做出了大奉献。

    农民工演出也为兰州观众带来迎春的一抹熹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