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事件”不能简单画上句号

09.07.2014  04:34

    7月8日上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高度重视个别地区出现的替考、加分人数过多事件,分别派出工作组进行实地调查。目前,已调查出35人涉及替考事件,其中,被替考的学生有10人,枪手11人,包括毕业生及在校生,中介3人,舞弊人员9名,其他涉事人员2名。续梅表示,枪手将一律开除学籍,而被替考考生则处以停考国家级考试3年的决定,公职人员接受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公职。而替考事件中,受贿及玩忽职守人员则将移送司法机关。

    这次“替考事件”,如此秉公处理还考生们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此举值得点赞。然而,替考枪手我们抓得还少吗?但还会东窗事发,一个深层次的症结在于这条利益链没有彻底切断。替考无非是一个“”字作祟,只要存在着利益关系,“替考事件”恐怕难以根绝。就这次处罚来看,我认为还是有点近似于罚酒三杯。为此,要真正根治“替考事件”,还有许多漏洞需要打补丁。

    首先是从“替考事件”中找到病根所在。如今,替考已有产业化趋势,每一条利益链的端口,都活跃着一批幕后推手。替考者和被替考者的利益,如果我们不能在细节上提前介入,那么这种现象还会不同程度存在。亦即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替考,只有我们找到破绽,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谨防“替考事件”再度发生。

    其次是要从“替考事件”反思制度是否健全。如果说“替考事件”只是个案,那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的制度病了,而近年来接踵而至的“替考事件”,事实证明我们的监管制度已经到了非要完善不可的地步。如果我们的监管制度严格过硬,那些投机取巧分子岂能屡屡得逞。看来,筑起制度这股“铜墙铁壁”,方可确保让每个考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

    再者,要从“替考事件”中完善相应的处罚规则。这次“替考事件”的处罚,之所以被某些网友质疑为罚酒三杯,原因是这样的处罚依然显得过轻,还不足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替考”现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超出道德规制和一般性行政规章涉及的范畴,用刑法规范“替考”、打击“替考”已势在必行。接下来,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对“替考”设定一条红条,在处罚上提升到法律制裁的程度,如此一来效果会不会好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有关方面加以研究解决。

    说到底,“替考事件”的善后只是一个起点,就目前来看还不是终点。“替考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我认为远远比简单的处罚来得更重要。确保高考的公平公正,从“替考事件”开始反思并改革,解开了“替考”这个结,那么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