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超前谋划、更加注重内外统筹、更加注重上下联动。这其中,首先就是“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三期叠加’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2015年以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的突出因素,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且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实现新老动能的平稳转换,既要着眼于需求侧,有效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也要更加注重从供给侧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在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找到了重要抓手。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占全球1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0%左右。对于这样一个经济体,其增长速度的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当然格外引人注目。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首先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清晰认识。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四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经济当前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也是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立足点。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对企业来说,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但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增速虽有所降低,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生产从“有没有”变为产品“好不好”、消费者“要不要”;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对政府来说,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亟须探索经济管理新路径。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未来如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纳入考核体系,各项考核指标又该如何确立?如何在发展中把握好总量与结构、需求与供给、短期与中长期之间的多重平衡?如何在供给端提高要素的投入效率?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时,如何找准补短板的突破口?在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时,如何使各类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同时,能够使全球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要素为我所用……只有找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才能突破经济增长速度的“硬约束”,从而主动转身,摆脱“速度情结”与“换挡焦虑”。
近段时间,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一个中部省份坦言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前,当地最大的资源类支柱产业持续亏损,2016年要实现“两个翻一番”所设定的平均增速将十分艰难。若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便无法完成增长目标,又将“倒逼”以后各年经济增速“达到更高”。而从非量化目标看,发展观念转变不到位、发展环境欠优、经济结构失衡等“短板”,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了发展中的“立体型困扰”。
这类“困扰”,相信不少地区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从何处破局,又如何把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与地方发展实际紧密衔接,无疑是对新常态适应、把握、引领能力的一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