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拉”从甘肃走向世界 10万户牧民奔向致富路(图)

25.08.2014  00:01

华羚集团

   中国甘肃网8月25日讯 ( 记者 邵江梅)“曲拉”是藏语的音译,学术名为脱脂干酪,俗称奶渣。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只有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藏区,以及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西藏等极少数地方自产,是我国的特有资源。甘肃华羚实业集团将曲拉经过生物科技技术变身为高附加值产品后,不仅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在国际市场也有一席之地。近二十年来,曲拉不仅使华羚发展壮大,更使藏区牧民收入成倍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上世纪90年代初,华羚集团领头人敏文祥就与“曲拉”结下了不解之缘。曲拉是从牛奶里提取酥油后,发酵晒干后的奶制品,曾经是牧区牧民除肉类、酥油外的主要食物之一。

  那个时候,敏文祥从事收购曲拉给上海市金山县枫泾化工厂,在长期交售的过程中,敏文祥深知埋头苦干永远也干不出名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经验及人脉的积累,敏文祥有了自己干事创业的勇气,经过深思熟虑,和对市场的观察分析,1994年,他在合作市创立了“上海市金山县枫泾化工厂驻合作办事处”,成为直接为厂家供货的合作伙伴。

  从创业初期,敏文祥就把目光瞄准了曲拉的深加工。于是他大胆引进人才租赁场厂房创业,以曲拉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牦牛乳酪蛋白系列产品干酪素产品,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赢利,奠定了华羚公司的发展史。经过八年的发展壮大,2001年3月,甘肃华羚乳品集团公司成功组建。

  20年前的曲拉仅作为藏区牧民日常食用之物,价值低廉,每公斤仅1.2元左右。甚至一部分牧民将吃不完的曲拉当垃圾倒了。经过华羚集团多年的带动,如今曲拉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52元,带动了农牧户年总增收入达4.5亿元,曲拉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酥油的收入,成为广大藏区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牧民仁钦扎西的说,家里的新账蓬、新摩托车都是卖曲拉买回来的。

  为了确保生产原料供应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自2001年起,华羚在夏河、玛曲、碌曲及合作市与当地牧民签订了购销合同,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成功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在甘肃、青海、四川、新疆牧区也相继建立原料收购基地。

  由于华羚集团产业化的带动,合作市也已成为全国的“曲拉”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国的86%。除完全消化了甘南牧区,四川阿坝、甘孜,青海玉树、果洛、黄南等地牧区的曲拉资源外,新疆伊犁和西藏拉萨、那曲等牧区的“曲拉”也大量向甘肃华羚交售。

  华羚集团总经理童伟介绍,华羚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草原畜牧业优势资源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牦牛乳酪蛋白系列产品,现已成为国内牦牛乳酪蛋白知名品牌。

  依靠自主创新,华羚成立了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专业研发酪蛋白的科研机构,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农产品加工专业研发分中心、甘肃省酪蛋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干酪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认定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华羚还拥有我国唯一专业研究牛乳酪蛋白的科研机构,是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华羚也是干酪素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说到此处时,童伟面露自信的告诉记者,华羚曲拉收购标准和产品标准已成为整个干酪素行业的标准。在国际市场,中国干酪素的质量标准、价格均以华羚为参照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