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6暴利?高科技新产品的价格由消费者决定

13.10.2014  18:41

  iPhone6 上市,又有媒体习惯性地去计算生产成本,得出“成本只需二百多美元,工人加工费才四五美元”的数字。因其海外售价多在650美元以上,而国内更是曾炒作到一两万人民币的价格,令许多人再一次愤诉“暴利”。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许多新产品,比如医疗器械、眼镜、新药……都屡被称为“暴利”。这是种很无聊的计算,也是种很浅薄的指控。

  第一,任何新产品,尤其是高科技新产品的成本,直接的生产成本反倒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开发的成本会占到很大的比重。对企业来说,研发成本还不仅仅包括研发一个最终成功的产品所付出的代价,还需要包括那些“失败的尝试”而打了水漂的投入。从投资的角度说,高科技新产品的研发,是高风险的投资。每一个成功产品的脚下,都踩着无数夭折的冤魂。无视这些成本,而简单把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加上原料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实在是混淆视听。

  第二,高回报是新产品的推动力。既然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是高风险,就必然要有高回报才能吸引资本投入。虽然不排除有天才灵感的存在,但高科技新产品的出现基本上都是砸钱豪赌的结果。尤其是医药领域,数亿甚至更多经费砸到某个项目上,最终血本无归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不是一旦成功会有“暴利”的回报,没有投资者愿意去冒这种风险。划时代的产品几乎都出自国际大公司,而我国的企业几乎都只是“跟踪”“仿制”“山寨”产品,主要原因也是没有企业有那么大的魄力去参与那种层次的豪赌,所以我们也就没有那么多“暴利”的产品。

  第三,产品的定价策略从来不是基于成本,而是基于“消费者愿意为新产品带来的好处付多少钱”。这个评估,早在产品开发开始之前就进行了。如果不能获得“暴利”,那么连研发都不会开始。任何新产品出来时,都不会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只是为生活“锦上添花”。消费者愿意为这朵花付出什么价格,只取决于觉得这朵花有多好看和自己有多少钱,不会、也不必受到这朵花用多少钱制造出来的影响。

  第四,“暴利”固然是生产者直接得利,但最终也对普通消费者有利。因为暴利,就会有很多“赌客”参与进来,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更新的产品。新产品上市,不仅自己的旧产品降价,其他厂家的同等产品也只能降价。当市场上有多家企业能生产出互相替代的产品,那么“暴利”就无法存在,价格就会回归到“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的水平。对于广大不追逐最新潮流的消费者来说,这种“过时产品”依然是性能优越的好产品。

  换句话说,新产品的“暴利”,是由消费群体中最有消费能力的“弄潮者”承担了。他们支付的高价,除了满足商家的“暴利”,也用于开发下一代更新的产品。而广大普通的消费者,只要等待下一代新产品出来,就可以享受这一代产品的优越了。如果没有了这些弄潮者与商家的暴利互动,那些“过时”的产品也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