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是不是“暗示来访”的意思

07.01.2015  03:29

    黑白色的照片,照片上面的人被标上了号。然后一群执法人员开始在茫茫人海中搜寻……

    这虽然不是什么谍战大片。但也是侦察与反侦察的智争。这组照片是由哈尔滨西客站站前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微信公众号发出的,还配发一个通知:各中队、科室,现将创城组成员照片发给你们,请大家对照照片进行辨认,做好创城迎检工作。如发现创城组成员,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至各中队长。对此,官方的解释是,工作人员误操作,将内部通知发到了公众号上。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有些地方,还悬挂过“热烈欢迎某某暗访组”的横幅,就差敲锣打鼓,红毯铺地,夹道欢迎了。

    何为暗访?指的是不打招呼,暗中进行的访查,为的就是真正地了解实际情况。小马飞刀以为,既然是暗访,就要讲究一个“”字,也就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不能让自己的行踪被纠察对象所掌握,否则,暗访就失去了“”的本来意义,与“明察”也没多大区别了。

    小马飞刀以为,无论是明察还是暗访,所见皆应属实,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其中的人力物力自然也才物有所值。上级通知,下级准备,必然“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可现在,明察与暗访只是用词不同,本质丝毫无差。无论是大张旗鼓地来文通知或是遮遮掩掩地泄露口风,营造的效果如出一辙,极尽所能地尽善尽美。行文严谨的软件资料,亮丽体面的会场布置,业绩丰满的观摩现场,被查者头头是道、信心满满,视察者点头称赞、满意而返。但是,劳民伤财的迎检任务,早已是形式主义的代表事例,大家心知肚明,却美其名曰:例行公事。可是,该以服务群众为职能根本的各级行政部门,是否想过,在这公事公办的成果里,人民到底获得了什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形式化的暗访,自然就有形式化的创新。其中的偏差,不在于暗访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而在于形式主义作风之下,执行完全走形变样,最终导致好事变成坏事,民生工程变成了伤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沦为面子工程。只是最终付出的,却是各级政府的公信,以及公权力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