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

22.07.2015  12:44

    暑假里,每当我在金黄的麦地边轻轻走过,就会想起童年时代拾麦穗的情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读小学,那时课程极其简单,一本《语文》用不了两天就全部背熟了,没有教辅资料,没有成套的试卷,没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班补习班,考试的题目也简单,课业负担几乎是零,最大的痛苦是物质匮乏,生活贫困,吃不饱肚子。为了多分一点粮食,暑假里,农村的中学生会参加生产队放牛放马的劳动,高年级的小学生呢,也不闲着,参加拾麦穗的劳动。

    夏收季节,雷雨多,冰雹多,收割特别紧张,真是龙口夺粮。早上五点多,天还没有大亮,大人们就下地收割,中午十二点收工,下午一点半下地,黄昏收工。生产队的管理还算人性化,让拾麦穗的小学生太阳出来后再去麦地。

    早晨,太阳出来了,朝霞把田野照得红彤彤的,我们来到麦地,这里像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成捆的麦件像敌人的尸体,遍地都是。紧张收割了两个多小时的大伯大婶、大哥大嫂们,坐在趟头小憩,欣赏自己的战果。我们开始抱麦件,抱至麦地边缘交给老农拢成麦拢。麦件,比我们的腰粗,和我们的个头一样高,一捆麦件得尽力去抱,抱累了就换个姿势,用肩膀扛。扛完麦件,大人们去另一块地里收割,我们由拢麦拢的老农指挥,一字排开,捡拾麦穗,最后,将拾得的麦穗扎成把儿,插入麦拢。这样劳动一天能挣两分工(相当成年劳力的五分之一)。

    中午,烈日炎炎,大人们回家做饭,我们在已经拾过麦穗的麦地拾遗,这样拾得的麦穗可以归自己所有。一群小孩竞拾麦穗,就像一群绵羊抢食嫩草,一个赛一个往前跑,一块地也就拾一两根麦穗,跑完一块,再跑一块,中午半个小时,也能拾一把麦穗。

    紧张的夏收结束后,大人们开始拉运庄稼,在打麦场摞麦垛。田地里,通往打麦场的路上,有脱落的麦粒,小孩子们用手捡,用笤帚扫,用簸箕簸,还抓来自家的鸡,吃难捡难扫的麦粒,真是颗粒归仓。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个暑假下来,能捡十多斤小麦,挣二十多分工,年终生产队决分还能分得一两块钱和一些粮食。那个时代,不可小觑这一两块钱,一学期的学费书费作业本费全有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与痛苦。今天的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在蜜中不觉甜,一家人捧着,生活条件优越,不知什么是苦,但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课业负担沉重,就连暑假也变成了第三学期,不是参加这样那样的兴趣班,就是补课,语文、数学、英语都来补。饮食呢,挑挑拣拣,爱吃商店里买来的零食。课余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实践,眼高手低,不爱劳动,生活在电视、网络、卡通、随身听、游戏机里,视力下降,听力减弱,小小年纪,戴上了厚厚的镜片,娇生惯养,怕苦怕累,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如此看来,当年在暑假里参加生产队拾麦穗劳动是一种福分,它让我们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快乐,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让我们身体刚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勤于动手,顽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