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扶贫就是从根本上“拔穷根”

03.02.2016  03:09

    自双联行动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各级联扶单位和市县乡镇政府、专业职能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广大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培训,大多能够靠技能去挣钱。连日来,记者跟随考核组走访榆中10余个村子,了解到不少村民为了尽快脱贫致富,靠自身手艺和联扶单位培训的技术,纷纷走出家门或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一年下来仅劳务收入多达好几万元,成为全家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兰州日报》2月1日二版)

    贫困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尤其是与全国相比,甘肃的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近年来,我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把精准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重点实施双联帮扶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提出了: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六大突破”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能力素质提升。提出的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智力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查找很多贫困地区的贫困根源,一方面是客观条件限制,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匮乏造成的贫困;而另一方面,则是人的素质较低,造成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等主观因素。在贫困地区,不仅需要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富民产业,投入金融资金支撑,提高公共服务保障,个别自然条件太差的地区还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当地群众的能力素质。

    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虽然普遍贫困,但往往也有致富能人,这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致富观念和致富能力的区别。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发展能力不足。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来,我省以提高基本素质为突破口,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为此,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整合规范了各类培训资源,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劳动力教育培训和10万名“两后生”学历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今年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83万人,17.9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国9个劳务输出重点省、30多个市建立了省际协作关系。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指路明灯。如果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命运,而且还可能带来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扶贫对象的素质,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所在,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以知识的培养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