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电工程打造多重效益的生态屏障

20.11.2017  17:41

  九曲黄河万里沙。奔腾的黄河水一路波涛,从省城兰州穿城而过,调头北上。当河水流经景泰时,由西向东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勾勒出景泰川东南端的轮廓。

  景泰川,包括了腾格里沙漠以南的景泰、古浪等县的大部分地区。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万顷荒漠戈壁。由于地高水低、连年干旱,贫困的群众只能“望河兴叹”。

  牵来黄龙入旱塬。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建成上水后,昔日的荒漠变成了富饶的绿洲,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景电管理局牢固树立在经济平台中担当好命脉、在生态平台中勇做挡沙墙、在文化平台中创挖新内涵、在扶贫攻坚中扶出好模式的工作理念,紧盯工程管理、项目建设、民勤调水“三大任务”,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全力推动工程向体现多重效益的生态屏障而努力奋斗。

聚焦民生促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运行,景电工程已由工程建设初期造福灌区群众的救命工程、翻身工程、脱贫工程,升华成为灌区40多万群众的致富工程、小康工程、德政工程。

  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村民胥成发以前住在景泰县的山区,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一家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到了灌区。虽然家里人多地少,但有了水浇地,胥成发全家再没为口粮犯过愁。

  可日子如何富裕起来呢?省景电管理局引导灌区农民做足水文章,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有了景电工程提供的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胥成发大胆流转土地,种起了枸杞。很快,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让他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家里也购置了小汽车。

  在干旱地区,缺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五年,省景电管理局坚决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充分发挥支农惠农骨干水利工程的作用,完成灌溉面积近1800万亩次,实现农业生产总值76亿元,生产粮食20亿公斤,生产经济作物近10亿公斤。

  在配合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中,景电管理局全力支持移民搬迁项目区供水。自2013年以来,累计向项目区供水2664万立方米,确保了项目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实现了工程项目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截至去年底,景电工程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0万亩,累计提水124.62亿立方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2.33亿元。整个灌区共安置甘肃以及内蒙古两省区景泰、古浪、阿拉善左旗等7县移民40万人,新建10个乡镇、178所学校,灌区内交通便利、百业兴旺、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昔日的千古荒滩已变成富饶的米粮川。

保障生态润荒原

  有了水,就有了绿色、有了希望。在景电工程的作用下,景泰川一改满目黄沙的荒凉景象,处处生机勃勃。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

  来到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只见村旁渠道纵横、林网交错,村里树木茂盛,家家庭院里种着花草。村民万宽兴今年60多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山区搬迁来的移民,他回忆说:“以前这里都是荒滩,别说树了,一棵草都看不到,刮起风来,黄沙漫天。”

  经过辛勤劳动,万宽兴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今年又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这几年,风小了,沙尘也起不来了。有了景电引来的水,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环境也好了,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情。”他笑着说。

  根据景电工程上水前后的气象资料对比,灌区年平均降水量由185毫米增加到201.6毫米,相对湿度由46%增加到47%,平均风速由3.5米每秒降低到2.4米每秒,8级以上大风天数由29天减为16.7天,年蒸发量由3390毫米降低到2361毫米,灌区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景电管理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号召,坚持把向民勤调水作为硬指标和政治任务,在基本保证灌区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的基础上,克服困难,不计成本,千方百计持续加大向民勤调水。

  同时,景电工程还实施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景电二期灌区节水改造、景电二期总干渠及民调干渠改造等工程,完成投资8.74亿元,为向民勤调水打下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五年间,景电工程向民勤调水5亿立方米,累计调水量突破10亿立方米大关,为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专家认为,景电工程向民勤调水取得的显著成绩,不仅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现代化水利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研究解决民勤缺水和灌区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课题,破解旱区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深化改革再扬帆

  景电工程经过近50年的运营,面临着设备渠道老化、运行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近年来,省景电管理局通过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能力、改善基层生产生活条件等举措,深化改革,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使工程效益实现了新的提升。

  围绕保障灌区粮食安全和农业水安全,省景电管理局在管理上“精耕细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工程、设备完好率均保持在98%以上,安全运行率达100%,实现了安全生产事故连年为零的目标。同时,坚持灌区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和低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整灌区夏、秋、经种植比例,既缓解了灌区用水压力,又促进了节水型灌区建设。

  “由于供水任务大,我们的工程提升改造只能采取冬季施工、交叉作业的办法。”在管理局一期总干二泵站,值班的工作人员王娟宁介绍,“以我们这个泵站为例,以前的设备老化,操作难度大。经过这几年的改造更新,不但降低了工作难度,还提升了工程效率。”

  省景电管理局为加强供给侧能力的提升,克服任务重、工期紧、战线长等困难,先后实施并完成了景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改扩建等10余项大中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1亿元。经过改造,工程提输水能力不断增强,能源单耗大幅下降。

  从2014年开始,景电管理局不断改善基层生活生产条件,用3年时间补齐了民生“短板”,改善了69个基层单位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解决了765户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以前这里的办公室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平房,站里20多个人常常挤在一个小宿舍里开会。”王娟宁说,“去年,建起了二层办公楼,除了办公室,还有了会议室、活动室、宿舍和厨房,大家工作的劲头更高了。”

  近年来,景电管理局在保障景电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工程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景电水利风景区五佛寺主题公园和景电工程博物馆建设,努力拓宽多种经营渠道,创造经济效益,增强景电整体实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

  在临近五佛寺主题公园的黄河岸边,粉、黄、蓝、绿四种颜色依次排列的8条压力管道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从黄河中升腾而起,向着高处的景泰川延伸,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命之水,继续滋润着灌区的明天。(记者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