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水利工程概况

14.11.2014  14:37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省城兰州以北180km处;跨甘蒙两省区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等四县(旗);灌区东临黄河,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干旱少雨、风沙多,灌溉水源来自从黄河提水。

景电工程是大Ⅱ型提水灌溉工程,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工程设计流量28.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兴建泵站43座,装机容量27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97.67万亩,分期建设。

一期工程: 1969年开工建设,1971年上水。建成泵站13座,安装机组103台(套),装机容量7.75万千瓦,总扬程472米;建成总干渠、干渠3条,支渠16条,渠道总长228公里。设计流量10.6 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2立方米/秒,年提水量1.4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42万亩。

二期工程: 1984年开工建设,1986年投入运行。建成泵站30座,安装机组204台(套),装机容量19.25万千瓦,总扬程713米; 建成总干渠、干渠3条,支渠43条,渠道总长451公里。设计流量1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1立方米/秒,年提水量2.6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2.05万亩。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 1995年开工,2001年3月开始向民勤调水。建成明渠14.14公里,沙漠输水暗渠84.90公里。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年调水量6100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15.2万亩。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景电管理局开展了景电一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景电一期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景电二期灌区大靖河、马家磨河防洪工程、景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景电二期总干渠及民调干渠改造工程、景电二期灌区节水改造支渠工程等项目建设,使景电工程严重老化破损的状况得到了遏制,瓶颈段和险工段得以消除和加固,工程险情明显缓解,提输水能力逐步得到恢复和提高。

景电灌区经过45年的开发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景电一、二期工程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截止2013年底,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08万亩,累计生产粮食77.51亿公斤,油料等经济作物29.12亿公斤,农业生产总值138.38亿元,是工程总投资的16.09倍。

社会效益: 上水后在灌区安置甘、蒙两省区景泰、古浪、左旗等7县(旗)农民40万人,灌区新建10个乡镇、178所学校和123所医院(所),保证了灌区40万人生产和生活用水,解决了10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昔日荒凉的戈壁沙漠,现已成为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米粮川。

生态效益: 景电灌区现有林地面积1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4%,百万亩灌区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有效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据工程上水前后的气象资料对比,年平均降水量由185毫米增加到201.6毫米,相对湿度由46%增加到47%,平均风速由3.5米/秒降低到2.4米/秒,8级以上大风天数由29天减为16.7天,年蒸发量由3390毫米降低到2361毫米,灌区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2001年,景电二期开始向民勤跨流域调水,尤其是自2010年起,逐年加大向民勤调水,年调水量由6100万立方米增加到9300万立方米,截至2014年8月,已累计调水8.36亿立方米,对缓解民勤水资源危机、遏制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水利支撑作用。

        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十一五”以来,已建、续建及储备重点项目列表见附件。

 

景电管理局“十一五”时期以来已建续建和储备重点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