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景泰县发展林果业助推脱贫攻坚

20.03.2018  18:05
  近日,在景泰县各乡镇植树造林现场,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今年,景泰县将在草窝滩、五佛、中泉及省道201沿线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苹果、梨、红枣等共0.8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正是该县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近年来,该县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用绿色发展推动精准扶贫,以脱贫致富实现绿色崛起,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绿色脱贫之路。
  破解绿色发展难题
  景泰县紧盯干旱山区、风沙区、盐碱区三大扶贫“主战场”,以治碱治沙、改土兴水、产业富民、搬迁脱贫为主攻方向,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
  边远风沙区采取“生态治理”的办法,突出生态林和经济林两条主线,加快建设百万亩林网。盐碱危害区开展“井排结合、抬田造地、挖塘降水、渔农并重”综合治理工作,发挥好草窝滩、五佛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冷水鱼、虾、稻田养殖规模,力争盐碱水养殖面积达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450万斤。深入推进景泰戈壁农业发展,建成精准脱贫正路引提灌和寺滩引水工程,完成黄崖坝土地综合开发一期综合利用和二期项目建设,开发整理土地1.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喜泉镇中心村等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7个,搬迁群众620户2818人,新建正路镇拉牌村等2017年1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和搬迁入住工作,开工建设2个集中安置点工程。
  撬动产业富民杠杆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找到产业扶贫的着力点?景泰县的思路非常清晰:以“三变”改革为动力,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态条件,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切实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景泰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沙漠洋芋、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同时,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特色农业基地为平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合作社,改“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成为推动农民致富的强力引擎。目前,全县完成人工造林绿化13.4万亩,营造骨架林带168公里,全民义务植树177万株。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1万亩、三北防护林及天保工程4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6%。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2家,家庭农场156个。
  构筑扶贫新模式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一年踏青好时节。或欣赏万亩梨花盛开的美景;或采摘鲜红欲滴的大樱桃;或品尝新鲜可口的黄河鲤鱼……游人在景泰县的条山农庄、红沙岘樱桃观光园、五佛乡等地可尽享春游之乐,陶醉自然之美。
  依托景区建设,以“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村居景观化、景区智慧化”为目标,实施景区景点提质工程,健全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抓好旅游标准化提升工作,全面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开发千年西番窑、石林露营地及沿线景观带,推进黄河石林大景区建设,同步打造以“县城为中心,旅游集散、休闲度假、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一条山大景区,以“永泰龟城、寿鹿山”为主体的一城一山大景区,以“五佛沿寺及景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五佛沿寺大景区,以“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为重点的沙漠湿地生态大景区,着力构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深入实施“旅游++”工程,大力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致力开发环线自驾游、文化体验游、民俗农家游、休闲农业及乡村游等旅游+产品,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大旅游+宣传推介,积极举办旅游+节会,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白银市林业局供稿)
户有增收 村有产业 甘肃壮大特色农业助脱贫攻坚
    原标题:力争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新华
甘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瞄准重大突破
中国经济导报讯《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近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