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调查民意,问卷为何如此粗疏?

08.12.2014  13:51

  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

  春节假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法定节假日,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确定春节放假假期,尽可能满足更多居民的便利需要,又要兼顾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正常运行,确实不大容易。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开展调查,公开征求对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的意见,当然就是为了提高假期决策的科学性和民意满意度。

  遗憾的是,人大调查中心发布的网上调查问卷,相当粗疏。该问卷只有三个问题,后两个问题要求参与者选定年龄段和职业类别。第一个问题“您希望春节3天法定节假日如何放假?”给出的选项,也只有三个:“除夕(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二”,“正月初一至初三”,“无所谓”。

  这三个选项中,只有前两个有意义。表面看上去,除夕放假是更好的选项,家在本地的上班族将获得一整天准备年夜饭的时间,那些要返回家乡探亲的人也可以在除夕前一晚出发,在年夜饭之前赶到家。但问题是,能够通过这个选项获益的上班族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在除夕前十天甚至更早就已经放假,只有公职机关和部分企业才需要坚守岗位到除夕前夕,很多单位在往年的除夕当日也安排值班人员到岗。

  如果除夕假期被确定为“除夕(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二”,相关单位将“事实性放假”推至除夕前一日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这些单位的职员将在正月初七而不是初八上班,等于白白浪费了一天假期。当然,同样会有一些人强烈排斥“正月初一至初三”的选项,即现有的放假安排。这是因为相关单位的工作具有连续性,或需根据用户需求而作出反应,除夕当日不放假,就不能排除加班等突发情况出现。

  人大调查中心发布的网上调查问卷,给出的放假选项,都各自成为了部分上班族极力希望避免的选项。而希望避免某个选项的人群,也不会将另一选项视为放假安排的优选。这恰恰反映出这次调查的最大弊端:过于简化,提供的选项过于狭窄。

  不管是网上调查,还是以其他方式开展的调查,如果问卷设计得太复杂,愿意配合答完并在解答时表达出真实倾向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反过来,问卷太过简单,所给出的选项又均非受调查者的理想选项,迫使人们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来取消最不希望看到的选项,最终汇集的调查结果只是大部分人的次差选择,不能称为民意的汇总。

  该问卷另两个问题只要求参与者选定年龄段和职业类别,对参与者工作的地域、往年实际享受到的放假时段等因素一概略过不查。询问年龄的问题,只有四个选项,分别是“20岁至40岁”、“40岁至60岁”、“60岁以上”、“20岁以下”。后两个选项分别针对的是已退休人群和一般意义上尚未参加工作的人群,没有实际意义;而前两个选项则设定的过于宽泛,长达20岁的跨度,会导致抹煞被归于同一年龄段、有着实际年龄较大差异的人群的倾向差异。

  至于问卷询问职业类别的问题,就更有无稽的味道了。无论是出外务工的农民工,还是仍然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户,都基本上不受春节放假的限制;离退休职工、学生、工商个体户等群体同样如此。如果问卷设计者给出上述几个选项,是因为考虑到了农民、离退休职工、学生、工商个体户的亲属会受到春节放假的影响——那就不如在问卷中单列一个问题,要求受调查者首先要对“放假安排影响本人”、“放假安排影响亲属”作出选择。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