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讲方法 增产思路多(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需要压实责任确保春播粮食面积。
春耕时节,各地推出一系列举措稳定春播粮食面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面积、扩大轮作减少休耕、代耕代种杜绝耕地撂荒……在广袤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正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春耕图景。
——编 者
安徽宣城——
优化结构 提质增产
本报记者 田先进
春日皖南是金黄与翠绿交织的世界,田间地头的秧苗生机盎然。
走进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种植大户杨宗成家的育秧大棚,一盘盘翠绿的秧苗簇拥在一起,仿佛给大地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一旁的杨宗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忙对记者说:“瞧,这是新培育的再生稻秧苗,看这长势,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涛城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减少传统水稻耕作面积,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杨宗成便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再生稻可以种一茬,收两季,不仅管理技术简单、成本低,而且病虫害较少,稻米的产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杨宗成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再生稻育秧时间稍有延迟,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正在加班加点,抢抓农时。”
“再过几天就可以栽种秧苗了,要密切关注棚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加强预防,发现秧苗病害一定要及时处理。”这段时间,郎溪县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汪浩经常来到育秧大棚,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
“县里安排了专门跟我对接的农技指导员,每星期至少来一次。”杨宗成笑着说,“汪主任每次都会分享一些预防病虫害的知识,提醒我有关育秧的注意事项。”
除了安排农技人员上门开展再生稻种植技术指导外,今年,郎溪县农业部门还对全县再生稻种植户进行摸底,了解种植户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生产困难,帮助协调农资运输、人员到岗等问题。
宣城市种植业局农技站站长胡峰介绍,为了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再生稻,政府专门设立了“种植结构调整资金”,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150元的补贴,后期还将邀请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专家对种植大户进行栽培技术的专业培训。
“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支持引导下,涛城镇围绕再生稻产业,发展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优化了水稻品种结构。目前,涛城镇全镇再生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00亩。”涛城镇党委书记缪赟介绍。
天津静海——
麦豆轮作 养地有方
本报记者 靳 博
早上8点刚过,天津静海区蔡公庄镇蔡公庄村的地里一片繁忙,福顺达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徐广顺忙着招呼大伙儿,一包包小麦化肥整齐地排列在地头,几台耕整机在田里穿梭。
“今年合作社播种了有机强筋麦1300余亩,预计亩产能达到350公斤。”休息的间隙,老徐站在田埂上,给记者算起了账,“往年啊,咱就种一季稻,最多抢一茬棒子,本来这地肥力就不行,种得这么狠,挣的钱不多,还把地给种薄了。”
去年开始,在静海区农委指导下,老徐的合作社成了麦豆轮作的试点。“今年6月份春小麦一收,就跟着种大豆,大豆亩产能有500多斤。一亩地补贴300元,再加上种粮补贴,光补贴就有400元。”更重要的是,通过区农技中心的指导,老徐用上了滴灌技术,“过去大水漫灌,费水不说,土和肥都给冲走了。现在用了滴灌,用水量能减少2/3。去年小麦亩产最高800多斤,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静海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均革告诉记者,2018年起,静海区通过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引导广大农民转变生产理念、改变种植习惯。从过去的注重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改变连年种植同一作物的状况,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2020年,静海区继续开展建立轮作或种植绿肥休耕试点,绿肥休耕8000亩,粮豆轮作16500亩。
在静海区沿庄镇西滩头村种植大户张永全的大田里,今年的油菜已经全部播种完毕。与以往供观赏、榨油等用途不同,这片油菜田身负“养地”重任。沿庄镇农业办助理农艺师王树伟介绍,通过前期调研,他们选定西滩头村的490亩大田作为今年绿肥休耕项目的土地,并邀请静海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专家实地勘察,确定了种植油菜。油菜花盛花期过后直接翻到地里当绿肥,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地力。
“耕地轮作制度去年已经试点一年,油菜花粉碎还田后,土壤肥力很好,下一茬种的玉米虫卵少,收成也不错。”张永全说。
福建龙岩——
政策支持 耕种及时
本报记者 邵玉姿
最近这几天,林南盛很忙。忙什么?“现在是早稻耕作时间,要趁着天气回暖,赶紧把300多亩田地的秧苗给插上。”
林南盛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绿盛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一边安排工人下田搭田埂,一边指导工人操作插秧机下田作业。“两台插秧机同时作业,争取在15号以前完成全部的插秧工作。”
今年,林南盛所在的合作社流转了新罗区内400多亩的耕地,分布在雁石、苏坂、适中等乡镇。“受疫情影响,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种植进度。”2月中下旬,备耕时间开始,林南盛正愁合作社工人无法通过检测点进入耕地作业时,新罗区农业局的一通电话便解决了他的难题。溶田、育苗……耕作的每一步,政府都派专人关注对接,没有耽误整体的种植进度。
今年春耕,龙岩市各县(市、区)都相继出台了本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其中,新罗区鼓励条件允许的地区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无法种植双季稻但温热条件比较充足的地区种植再生稻,同时,还对连片种植30亩水稻以上的农户,补助标准从原先的30元每亩提高到100元每亩。林南盛一合计,在去年种植100亩再生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0亩再生稻和100亩双季稻的种植。
在相距100多公里外的上杭县中都镇聚胜家庭农场,连续5天7台插秧机同时作业,500多亩双季稻的机械化插秧作业已基本完成。农场负责人李晓文、梁永英夫妇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明星”,除了耕作自己的农场,他们还带领自己的团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带动周边6000多亩耕地实行机械化种植。
“今年县里种植双季稻有额外补贴,我们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也增加了近100亩。”梁永英说,为了鼓励水稻种植,上杭县在往年按流转面积每亩补贴200元的基础上,对种植双季稻的面积每亩再补贴100元。
截至4月8日,全市已溶田42.66万亩,同比增0.05万亩;早稻播种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早稻已播种52.24万公斤,同比增0.11万公斤。
内蒙古达拉特旗——
土地托管 助农增收
本报记者 吴 勇
又是一年春耕时,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杨家圪堵村村民兰斌把心思全放在了照顾春天新接生的羊羔身上,一点也不用为春耕发愁。
过去,他们一家四口人靠24亩耕地生活。2003年,兰斌把耕地以每亩每年二三百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出去,自己外出开出租车贴补家用;2016年,50多岁的兰斌又回到农村继续务农。可这个年纪下地干农活有点力不从心,“只能把耕地流转出去,但耕种条件不好的农田,没人愿意包,只能闲置。”
2018年,达拉特旗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试点推广了2万亩“代耕代种”的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务。农户每年为每亩土地支付600元耕种成本,由合作社或农业服务公司统一耕种、管理、收割。
“代耕代种节省了企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合作社或企业进行大面积的耕作,从劳动中解放的农民也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内蒙古天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说。
当地农民形象地比喻,这就相当于把土地送进了“托管班”,得了闲的农民也能干一些其他工作,收入普遍增长。
家里的农田在2018年被选做试点后,兰斌感觉效果不错。2019年,他和天洲公司签订了3年协议。他在每年的4月初、5月初和9月初分别付给企业每亩地300元、180元和120元耕种成本,而企业则在当年收获农产品后,每亩地再付给兰斌1300元收益。
现在,兰斌不但用闲暇时间养了80只羊,还成了天洲公司的员工,负责管理看护农田。过去由农户单独种植的小块田地,如今打破了地块界线,被改造成了连片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种植耕地。去年一年,兰斌打工收入3万元,再加上养羊,比前两年单纯种田的收入高出六七万元。
与以往的土地流转不同,承担代耕代种业务的农业合作社或企业,不用再先行支付土地流转资金,也不用负担耕种成本。“这样一来,原来没有条件流转的土地,也被纳入到代耕代种的范围,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达拉特旗农牧业局局长郭建军介绍,今年,达拉特旗计划利用代耕代种方式托管农民土地40万—50万亩,占当地土地面积的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