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存"后遗症" 政协委员探解"两头跑"生活
图为甘肃一种植户忙着在地里劳作。(资料图)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1月13日电 (记者 徐雪)“易地扶贫搬迁后,安置点离搬迁户原有土地较远,相当一部分农户仍然过着白天赶到数里外原居住地耕种农田,晚上回到安置区的‘两头跑’生活,给搬迁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甘肃省政协委员、浦发银行兰州分行行长景红卫说。
13日,甘肃“两会”正在兰州举行。为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不少政协委员结合工作经历,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相关问题,建言献策严防搬迁“后遗症”。景红卫提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键问题,一些村民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种植、养殖,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地就业机会不多,加之合适的工作难找,如果不外出打工,则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景红卫建议,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将易地搬迁户纳入培训范围,开展靶向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使贫困户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户”的目标。
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信委无线电管理处副处长曾丁丁称,目前,甘肃各地虽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搬迁民众的生产生活、就业发展问题,但是部分搬迁点生产设施、房屋权属、户籍迁转、社会保障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生产生活资料重新配置存在很大困难。
甘肃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专职副主委张鸣实认为,应加大对安置点的教育投入,争取中央预算投资,实施一批教育项目,通过扩建、新建及设立分校,选配优秀教师任教,配强师资力量,确保搬迁民众子女就近能上学,切实解决学前阶段幼儿、小学和初中就学难问题。
今年甘肃《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2019年,甘肃完成剩余2.65万户四类重点对象和新排查1.27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上了安置房。接下来,该省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后续帮扶力度,完善大型安置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