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的医学会议如何回归公益

29.06.2014  11:31

日前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揭开了医药领域又一“黑洞”:中华医学会在2012-2013年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中,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以20万元至100万元价格公开标注不同等级的赞助商资格,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6月27日新华网)

中华医学会按其性质来说,本应是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社团。其召开各种学术会议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方便医学学术交流。显然,此类会议本应只从学术出发,并在透明、公开的情况下保持公益性本色。而如今,一年内仅会议赞助费就超过了8亿元,学术会议俨然成了敛财渠道,这不仅是学术会议本身的变质,更可能潜藏着医疗腐败。

在医疗腐败方面,从来从不缺少触目惊心的案例,比如此前曝光的葛兰素史克案,就是“通过大肆贿赂医院、医生、医疗机构、医药相关协会组织等医药销售相关部门及其所属人员以推销药品,牟取非法所得数十亿元。”最终使得药品价格虚高,无数患者不得不拿救命钱为此埋单。葛兰素史克案其实也揭开了中国医药市场长期存在的潜规则,即为数不少的药企都在寻找着“收买”医疗机构的机会,以此牟取暴利。因此,在中华医学会收取8.2亿赞助费一事中,医药企业断然不会无缘无故地拿出如此庞大的赞助费来,在这背后,难免会有别的目的。

而从这一次新闻报道揭露的情况来看,中华医学会在学术会议中收取赞助费,毫不遮掩,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套明码标价、内容丰富的“营销模式”。公众不禁要问:如此唯利是图,如何保证学术性?又如何体现公益性?

作为行业协会,本应是行业自律组织,绝不该有牟利冲动。面对一年数亿的赞助费,如今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查清楚资金流向,看看这些钱都去了哪里,如果存在个人腐败行为,也应追查到底。而另一方面,也应反思医疗会议的学术看点何以异化成了赞助费看点?从大的方面来看,其间包含的牟利冲动与整个医疗销售体系的不健康有着必然联系,正是因为以药养医的难以杜绝,药品上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贿赂、收买才会不断上演,就连本该唯学术至上的医疗会议,也成了医药企业谋求收买机会的平台。

对中华医学会自身而言,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并形成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也显然需要尽快提上日程。从长远来看,中华医学会作为一个社会自愿组织,在资金使用、业务开展等方面都应该向公众保持极高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还应坚定地去除行政化,虽然中华医学会并非一个行政机构,但因为长期保持着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尤其是在医疗培训、药品与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其自身的行政化思维已经十分明显。

和备受质疑的红会一样,中华医学会也需要一次从封闭到公开,从灰暗到透明的转型。医疗行业协会若能回归到学术交流与倡导自律的本能,对于整个医疗环境的改善也必将起到积极影响。

文/寇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