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兴起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存储时间支取快乐
原标题:浙江兴起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存储时间支取快乐
中新网金华7月23日电(李婷婷)一本存折,储蓄的不是钱,而是时间;一笔笔账目,记录的不是买卖,而是爱心循环;这是一家特殊的银行,被人形容为存取时间、支取快乐——“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在1980年提出,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虚拟的“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兴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渐在国内部分城市悄然兴起。而在浙江,这所“时间银行”则变身成为“助老服务时间银行”,主要在社区推广,重点服务对象是老人。
储存一份爱心 为人为己
最近,金华市八咏楼社区84岁的独居老人陈小香,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原本冷冷清清的家,因为多了常来串门的钱玉华,一下子增了不少人气。
已如老熟人一般相处的两人,事实上认识还不过数月。她们的缘分,得从乐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社区成立的“时间银行”说起。
八咏楼社区是当地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共有1300多名老年人,其中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300余名。
2013年11月,由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金华市乐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八咏楼创建了金华首家“时间银行”。每位客户拥有专属“存折”,“银行”有“会计”“出纳”,还有“业务员”上门提供“开户”服务。
不过,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时间银行”无疑是个“新鲜玩意儿”,这时间究竟怎么存呢?
“借用银行的运营模式,用‘存储服务时间’和‘支取服务时间’的方式鼓励老年人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实现互助。”浙师大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棉管介绍,“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模式,即由55岁至65岁、身体硬朗的老人帮助孤寡高龄老人结对,并将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取出”存储的时间,由社工机构为他们指派帮助人员。
“开户人童景富,家住金华市八咏楼社区,账户编号001。”65岁的童景富,是时间银行的第一位“顾客”。他的服务对象是30多年的老邻居——比他大9岁的诸葛智辰。
“很温暖,像亲兄弟一样。”诸葛智辰老人评价“老人互助”的感受时说道。原来,诸葛老人中风多年,又有高度近视,行动不便。“但有了小童,生活有滋有味多了。”
事实证明,这种新模式让老人们看到了晚年新生活的又一线曙光。据悉,“时间银行”在当地启动不到半年,就有50多位老人来开设“个人账户”。
“老人不是包袱,而是一种资源,只要方法对路,就一定能挖掘出资源价值来。”服务中心负责人、浙师大政法学院社工系主任周绍斌如是说道。
存储时间可折换生活用品和医疗支出
2014年7月22日上午,又一间由浙师大社工系的教授团队担任项目督导的“时间银行”,落户于浙江苍南的中兴社区与湖前社区,首批120名来“开户”的老人将在这个公益框架下提供互助性服务。
来自中兴社区的林梅仙就是其中一位“户主”,在得知社区将成立“时间银行”时,她很激动,马上报名要参加。
林梅仙说:“我住老人公寓,三楼有个85岁的老人眼睛不大好,平时生活不方便,搭把手照顾他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她说,目前自己身体还可以,希望可以尽力照顾一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而且还可以把服务“储存”,相当有意义。
该社区还有一位如今已86岁的老人,平时独居,本应是该“享受”别人服务的年纪,老人却坚持要参与志愿服务。她说,平时她经常会去隔壁,陪卧床的老人聊天。“别的服务不行,但我陪人聊天没问题。”以后,只要老人陪护帮助他人一小时,其存折上就会多一笔“收入”。
记者了解到,除了“存时间、取服务”这一传统支取方式,苍南“时间银行”项目还尝试引入多种支取方式。比如老年人存储的服务时间可兑换成不同价值的生活日用品,或者是相应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支出。
据悉,该项目计划将在中兴社区和湖前社区试点一年时间,待试点项目运作成熟之后,项目主办方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对尚能自理的低龄老人而言,他们仍是社会的资源而非社会的"包袱"。”苍南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组织、动员老年人开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在减轻政府养老压力的同时,还可以满足老人的居家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形成邻里守望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