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旱作农业逐步撑起我市农民增收“半边天”
原标题:旱作农业逐步撑起我市农民增收“半边天”
中国甘肃网5月27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魏奇峰) 兰州地处西北,大部分属山旱地农业,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及部分中药材。经过近几年对农业的大力投入和发展,尤其是对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让旱作农业区逐步成为全市粮食的增长极。
今年,兰州市将推进24万亩国家级、18万亩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旱作农业区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地位,突出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让旱作农业慢慢撑起全市农业发展的“半边天”。
旱作农业区成为全市粮食的增长极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推广是旱作农业区抗旱保墒增产的关键性技术,也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粮食丰产增收的有力保障。因此,近年来,兰州市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垄作侧播黑膜马铃薯、一膜两年用等技术为主,全力推进旱作农业的发展。
“今年,我市在旱作农业区,实施54万亩旱作农业工程;在沿黄灌区,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技术为主,实施87万亩高效农田节水工程。”市农委主任韦青祥告诉记者,今年我市将重点提高技术到位率,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加强旱作节水技术研发与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粮粮、粮经轮作倒茬制度,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灌区粮食生产能力。
据了解,今年我市重点在小麦上推广一批抗旱、抗病、抗倒伏、穗大粒多的优质品种;玉米上推广一批抗旱、耐密、中晚熟、高产优质品种;马铃薯上推广一批抗病、抗旱优质新品种,同时以原种扩繁补贴为突破口,完善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健全脱毒种薯质量监测体系。
全力推进24万亩国家级、18万亩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旱作农业区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地位,突出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突出关键增产技术的集成创新,把旱作农业区打造成全市粮食的增长极。落实11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任务,把高产创建与培育种粮大户、发展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化服务结合起来,逐步实现1个万亩示范片至少有1个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将示范片做大到2—3万亩,示范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实现稳中有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