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中国最早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10.10.2014  13:15

  世界著名中国最早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唐士乾 马全忠

  齐家文化是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体系,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

  说起齐家文化,有一个人不得不谈,他就是齐家文化的发现者——安特生。1874年7月3日,安特生出生于瑞典内尔彻的肯斯塔镇,1901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当时,科学探险是学者们乐于从事的活动,安特生也不例外,曾先后两次赴南极考察,这使得他声名大震,成为了饮誉世界的地质学家,也正是他的学术声誉导致了与中国结缘。1914年,应当时北洋政府的邀请,安特生来华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1916年,袁世凯称帝未果猝然离世,中国局势动荡,无暇顾及安特生的科学调查活动。因经费短缺,安特生无法继续进行地质调查,因而他在征得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同意后,遂将注意力转向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机缘巧合,促成了几项重大考古发现,如北京人化石、奉天沙锅屯遗址等。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通过研究,他认为仰韶彩陶是受西亚、中亚的彩陶影响产生的。于是,1923年春,安特生及其助手赴甘青进行考察,寻找文化迁移的相关证据。虽然说安特生甘青考察之旅是受中华文化西来说的影响,而这一错误观点也早已被学术界所摒弃,但不可否认的是安特生甘青考古活动收获颇丰,除发现仰韶期彩陶外,1924年6月,他还在洮河西岸的宁定县(今广河县)齐家坪发现了不同于仰韶期的文化遗存,他称之为齐家期,该期陶器“绝无彩色陶器之迹,但美丽之单色压花陶器极为特别”,齐家期“似较仰韶者为早”。自此之后,齐家文化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1945年,夏鼐先生正式将此种遗存命名为齐家文化。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已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若以现在的行政区划分,东起甘肃省宁县,南抵甘肃省文县、成县,西至青海湖北岸,西北至甘肃省武威,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目前经过发掘的遗址近30处,如广河县齐家坪、武威市皇娘娘台、永靖县大何庄、民和县喇家、临潭县磨沟等遗址,收获了一大批遗物,成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考古地层关系分析,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早于辛店、寺洼、沙井、四坝文化,其绝对年代约为4100至3700年之间,基本与夏王朝相始终,中国社科院专家易华、吴锐认为: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世界青铜时代的边缘组成部分,华夏文明起源于齐家文化。

  齐家先民的种属通过人骨分析,可确定为东亚蒙古人种,与齐家文化分布区域今人之体质特征也较为接近,如头型较狭长,面部扁平,颧骨高宽等。

  通过环境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分布区域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齐家先民们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通过原始农业、畜牧业和狩猎来获取生活所需。当时,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粟,我们曾在永靖大何庄遗址一座房址内灶旁的陶罐内发现了炭化的粟粒,可知粟为当时的主要食物。更为神奇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民和县喇家遗址一个陶碗中,还发现了面条状遗存,有学者推测这是由脱壳的粟面粉制成的面团经反复拉伸而成,文献中关于小麦粉制作面条的文字记载到汉代才出现,但是喇家的面条将这一历史推溯到了4000年前。我们还曾在齐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盐,说明齐家先民们已知调和五味,使食品味道更加鲜美。除了种植作物,齐家先民还饲养牲畜和狩猎来补充肉食,饲养牲畜种类主要有猪、牛、羊、马、狗、驴等,狩猎的对象有鹿、麅、鼠、鼬、鼢鼠等,所用的狩猎工具有石矛、石弹丸和骨镞等,以骨镞为常见。

  齐家先民们聚族而居,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抗争。他们往往将聚落选建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离水源较近,便于取水。聚落的规模大小不等,大者百万平米以上,小者不足一万平米,但多在5—7万平米之间。聚落内有房子、窖穴、陶窑、墓葬与石圆圈遗迹等多种建筑遗存。房子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即房子部分是建于地下的,平面多呈圆形和长方形,大多数房子的居住面及其四壁靠近底部的部分抹有一层白灰面,平整光洁,坚固美观,而且能起防潮的作用。如永靖县大何庄遗址F7,为一座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约36平米。门向西南,斜坡门道连接室内和室外,呈长方形,居住面和四壁先涂一层草拌泥,然后再抹一层白灰面。房内四角各有柱洞一个,大小相同,在房内中间面对门口处,设有一个高出居住面约3.5厘米的圆形灶址,直径1.2米,是先民们做饭用的“锅台”,在灶址周围发现有10余件碗、盆、罐和器盖等日常用的陶器,这就是先民们使用的锅碗瓢盆吧!在室外周围距四壁1—1.4米处,共发现柱洞10个,大体为对称性排列,这一空间应是一回廊式建筑,依据发掘现象,可以将F7复原成一座方形平顶带回廊的建筑。

  窖穴与房子交错分布,一般都位于房子附近或周围,主要用来储存粮食或其他物品,大小不一,小者口径约1米,大者口径可达2米,形制有口大底小的锅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口底大体一致的桶形,窖穴废弃后,往往成为倾倒生活垃圾的垃圾坑。

  陶窑是先民们烧制陶器的地方,属横穴窑,由窑室、火膛与火道等组成。窑室平面呈椭圆形,直径0.7—0.85米,窑底有环状火道,火道火膛位于窑室前面,呈圆角方形,与火道相通,在窑室和火膛之间有一隔梁,在窑室、火膛与火道的表面都涂抹一层草拌泥,经长期火烧烤成坚硬的琉璃体,呈青灰色或灰黑色。一个聚落中,往往有几座陶窑同时使用,反映出当时的制陶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齐家先民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有着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墓地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有墓葬二、三百座,少者几十座。如永靖秦魏家墓地共有138座墓,大何庄墓地为83座墓,武威皇娘娘台墓地为88座墓,青海尕马台墓地为43座墓,这大概与当时氏族或部落的规模是相一致的。葬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部分是凸字形。葬具有长方形木棺与独木棺等,较为特殊的是独木棺,它是以一段圆木在其中间挖成长方形的凹槽,外形酷似独木舟。这种木棺一般长约二米,宽半米左右。葬式有单人葬与合葬两种。单人葬可分为仰身直肢葬、二次葬、俯身葬、侧身葬、瓮棺葬等,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成年与儿童合葬、多人合葬等,以成年男女二人合葬较为常见。这种成年男女合葬有一共同特点,即男的为仰身直肢葬,女的为侧身屈肢葬,面向男子,位于前者的左边或右边,这是女人屈从、依附男子的真实写照。这种成年男女合葬墓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过渡为一夫一妻制。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现的一男二女合葬墓中,男的居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显然是夫妻(妾)合葬的反映。这说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处于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另一种合葬墓是殉葬墓,即墓主人与被殉人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乐都柳湾M314,墓主人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卧于棺中,另一青年女性,却侧身屈肢卧于棺外,并有一肢腿被压在棺下,这显然是为墓主人殉葬的。齐家文化发展到晚期,用人殉葬的习俗越来越盛行。

  在永靖大何庄与秦魏家等遗址还发现一种平面呈圆形的“石圆圈”遗迹,位于墓地的一角或附近,是利用天然的扁平砾石排列成的,直径约4米左右,在其附近还发现卜骨与牛、羊的骨架,这显然是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可能是当时在埋葬死者、杀牲祭祀、占卜问事等进行种种宗教活动时所留下的遗迹。

  齐家文化的社会性质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种类与数量都有显著的差别,例如秦魏家墓葬中随葬的猪下颌骨,少的仅一块,多的竟达六十八块。这种以猪为主的家畜应是当时做为衡量财富的标尺,家畜数量上的悬殊,正是当时已出现财产分化、贫富不均的真实反映。总之,从齐家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应处于氏族公社走向瓦解、阶级社会正在产生的时代。

  齐家先民有着原始的审美意识,主要是通过彩陶、雕刻、装饰品来体现的。这一时期陶器虽不如马家窑时期丰富多彩,但器型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别有一番情趣。其彩陶主要施以黑彩或红彩,纹样有蝶形纹、蕉叶纹、正倒三角纹、网格纹和方块连续带纹。雕刻品均为陶塑陶刻,有人头和鸽、猪、象、羊等形象,还有铃、乐器及像形器等等。如广河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鸟形器,通高12厘米,小圆头,凸眼睛,椭圆腹、筒形尾、三柱足,造型栩栩如生。羊形陶哨,在秦安县堡子坪发现,形似站立的绵羊,外施一层白色陶衣,羊鼻有两孔,尾部还有一孔,外表饰有大小不一的圆点纹,高3.5厘米,真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

  齐家先民早已远离我们,但透过一本本考古报告,他们的脸庞似乎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仰望星空,一道流星划过天际,那仿佛是齐家先民的长者在向我们讲述历史长河中属于他们的那一瞬,虽短暂,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