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照料辉映下的“夕阳红”

09.01.2015  03:33

    早上8点,送完小孙子上学后,李玉和老人与老伴赶到酒泉路街道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从阅报栏抽出几份报纸,开始了每天的阅读。工作人员与平时一样,已经为他倒好了茶。上午10点,他躺在按摩椅上,用手机上的APP软件,拉好了窗帘,关闭了灯光,眯上眼睛开始了按摩理疗。12时,工作人员一声招呼,大家又聚在一起说笑着开始进餐。吃完饭后,集体活动又开始了,他与合唱团的成员们进行了2个小时的排练,紧接着就是打牌娱乐。下午4时,他准时离开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去接小孙子放学。这就是他在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一天的生活。

    “多亏了这个场所,否则我们老年人连个交流的场所都没有。”李玉和说。这个占地650平米的现代化养老机构,是我省首家引进社会工作理念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两个月的试运营阶段,就为4500人次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咨询、保健讲座、理疗康复、文化服务、中医按摩、食物配送等服务项目,为我市居家养老工作探索出了新的服务模式。而这只是我市养老事业的一个缩影。2014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把“建成1100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列入为民兴办实事计划后,市政府也将全市104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列入到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一年来,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104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安度晚年的幸福平台。

    在为民兴办实事的督办过程中,市民政局为督办组提供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分别是以社工组织参与运行的酒泉路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管理模式下的西固区玉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企业化管理的安宁区向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这是兰州养老事业目前存在的三种模式,也是我市对养老事业的新探索。”市老龄办协调指导处处长李友军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为应对老龄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我市对养老事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当初饱受诟病的社区老年棋牌室,到享誉全国的虚拟养老院,再到日臻完善的日间照料中心,兰州为我国养老事业,特别是居家养老事业踏出了样板之路。

    “2013年,国家把全国养老事业工作推进会放在兰州召开,这是对兰州养老事业的充分肯定。”李友军说。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推进会后,来自全国大中小城市数百个访问团,对我市虚拟养老院运作模式进行了参观学习。虚拟养老院已经成为了兰州民生保障的一张名片。

    其实,相对于兰州捉襟见肘的财政来说,全市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大,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有效整合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一直是政府需要思量的问题。在探索中,各县区逐渐形成了“积极整合或利用社区闲置办公用房、辖区内活动场所、农村闲置学校、原村委会办公用房等设施,通过改扩建方式建设”的模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例如,安宁区向阳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其前身就是一个闲置的幼儿园。

    同时,为加快工程进度,我市在按时下拨省上补贴资金的同时,还以“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资助和补贴,对每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补助2万元。各县区也多方筹措资金,仅城关区、安宁区分别投入项目建设资金532万元和300万元。据统计,今年全市共自筹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523万元,新建18个,改扩建86个,总建设面积达24905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104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其中面积最大的1600平方米,最小的12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