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照料中心兰州再探养老事业新载体

19.01.2015  03:08

资料照片

工作人员为老人分餐

为社区老年人送健康

日间照料中心举办象棋大赛

    在兰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已有数年的历史。但从没有像2014年一样,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2014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把“建成1100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列入为民兴办实事计划后,市政府也将全市104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一年来,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104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安度晚年的新平台。日间照料中心,这个被誉为虚拟养老院的“线下实体店”,再度成为兰州探索养老事业的一个新载体。

    未富先老                            

    兰州养老事业如何破题

    面对“白发浪潮”,兰州率先踏出养老事业的探索之路有着不得已的原因。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52.8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6.44%。其中城市老年人有35.98万,农村老年人16.88万,分别占全市老年人的68%和32%,空巢老人11.32万。我市社会老龄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每年都在增长。“这个数据就意味着兰州已进入老龄社会。作为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未富先老的困局,如何破解老龄社会问题,就成了政府职能部门首当其冲的大事。”市老龄办协调指导处处长李友军说。

    其实,政府对养老事业的探索从未停止。2009年末,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虚拟养老院在城关区正式投入运营。这个开设了生活照料、保健陪护、家政便民、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娱乐学习、卫生医疗、餐饮服务、临终关怀九大类220余项服务的养老模式,一经运行就体现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当时,在城关区投资兴建一家300张床位的养老院需投资2000万元以上,老人入住后每月还要缴纳上千元的费用。然而,虚拟养老院只用了机构养老1/10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就解决了上万老人的日常养老问题,可谓花了小钱,办了大事。一时间,虚拟养老院声名鹊起,成为兰州民生事业的一张名片,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但经过几年的运行,虚拟养老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那就是随着虚拟养老院参与人数的增加,政府财政补贴(特别是餐补)也逐年递增,这对原本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虚拟养老院只是解决了老年人吃饭穿衣、日常起居的问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如何保障,就成了新的课题。

    而被誉为虚拟养老院“线下实体店”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个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咨询、保健讲座、理疗康复、文化服务、中医按摩、食物配送等服务项目的机构,在综合了虚拟养老院的优势后,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从独居引向了社会群居,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这只不过是兰州在探索养老事业的一条简单脉络。记者了解到,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市还在2012年就出台了《兰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简称养老十二五规划),其目标就是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构筑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并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占93%)、社区为依托(占5%)、机构为支撑(占3%)的养老模式。此项规划明确了一点,即在“十二五”末,要在全市90%以上的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服务的载体就是日间照料中心,其目标是新增社区留宿照料床位4000张。

    压力重重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面临压力

    虚拟养老院的提出,在兰州养老事业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而且,虚拟养老院提出之日起,就将政府的兜底服务一下子延伸到了普惠服务阶段。按照虚拟养老院的构架,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将全区所有老人都作为了服务对象,根据老人的经济、家庭、身体、工作状况,划分为A、B、C三种服务类型,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惠三种服务。

    就是这个惠及广大老年人的普惠政策,让城关区的压力倍增。据统计,2010年城关区政府投入财政补贴645.01万元,服务11.94万人/次;2011年1107.92万元,服务28.38万人/次;2012年1299.87万元,服务47.21万人/次,服务的老人数量和财政补贴逐年增高。

    随着虚拟养老院参与老人数量的激增,一些服务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老人在抱怨,一早上订餐电话都打不通;企业在抱怨,有些老人顺手带走了餐具,甚至把小孙子带来就餐,让原本亏本的生意更加难做;家政服务员在说,每天服务的老人太多,已经周转不过来了。甚至管理方也在顾虑,参与虚拟养老的企业无法享受政府对传统养老院在税收、用电用水和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很难调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养老事业。

    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虚拟养老院带来的便利也有目共睹,其构筑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也确实承载起了居家养老的重任。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全国首批也是我省唯一的社会工作者领军人才张姝说,养老作为公益事业,政府的补贴和扶持是必须的,政府应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补贴方式,以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扶助对象上,一定要在兜底与普惠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政府的注资为基础,并通过社会(募捐、基金、公益金、企业投资、个人缴纳)参与的方式,使政府的注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实现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正如张姝所说,大包大揽的保姆式服务无疑是普惠政策营造出的品牌效应,也是树立虚拟养老模式的基础,但也成为目前出现困局的根源。那么,兰州养老之路究竟在何方呢?面对“白发浪潮”,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如何应对呢?没有答案,路在脚下,只能在摸索中前行。这是众多职能部门面对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的回答。是的,在前无古人可借鉴,后无经验可遵循的局面下,踏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兰州正行走在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上。

    “线下实体店

    日间照料的三条试水之路

    在2014年,市政府将“在全市建设104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列为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建设。

    酒泉路街道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就是一家新建的日间照料中心。在这里,智能化的服务,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全省首家引入社会工作组织是其三大亮点。在这里,今年62岁的王玉芬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了一个APP软件,在酒泉路街道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她只要按下手机上的指示按钮,就可以控制室内的音量、灯光,甚至关拉窗帘。而她的儿子,只要打开手机上的监控软件,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综合服务中心室内的几个监控点,随时掌握王玉芬在这里的日常起居。在这里,有餐厅、阅览室、健身室,甚至还有心理咨询室。在这里,还有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她们引导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引导老人按兴趣组班娱乐,还为他们疏解情绪、心理辅导。

    这就是日间照料中心的一种新型运作模式,即引进社会工作者专业队伍参与管理。酒泉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张鹏说,让社区管理日间照料中心,一是社区人员不足,二是没有服务老人的经验。为此,酒泉路街道引进了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就试运营的2个月来看,专业化、具体化、精细化的运行模式受到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另外,记者还走访了社区管理模式下的西固区玉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企业化管理的安宁区向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在西固区玉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这个建设面积211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西固区投资67万元新建的。自2014年9月份运行以来,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图书阅览、网络查询、文化娱乐、休闲娱乐、日间休息等无偿服务。同时,中心还与需要就餐的老人签订了《玉门街南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就餐协议书》,配餐供应含早饭、午饭,每人每月按240元收取。

    “资金缺乏,工作难做。”谈起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出路时,西固区民政局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局长表示。他说,目前社区承担的工作太繁杂,从大政方针政策传达贯彻,到街面卫生整治,从惠民政策落实,到流动人口登记管理,无一不与社区牵连。而对老年人服务又是一个细致、耐心的工作,需要社区抽调更多的工作人员从就餐、娱乐、出行、理疗康复等方面予以照顾,势必会增加社区的工作量。

    在安宁区,向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全走了企业化管理的路子。这个日间照料中心是由一所闲置的幼儿园改建的,建设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100余万元。是目前安宁区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该中心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由兰州万尊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专业运营。

    当谈起经营情况时,兰州万尊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刚摇头不已。王刚此前就参与了安宁区虚拟养老院的配餐和家政服务工作,可以说对养老服务熟门熟路。2014年9月,向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他就租下了这块地方,并购置了老年人保健理疗、棋牌娱乐、绘画手工等设备,搭起了日间照料的台子。如今,入不敷出的经营已经令王刚陷入了困局。他期望着,政府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能加大对养老企业的支持,让更多的企业能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李友军说,日间照料中心到底由哪一方来运作,从上到下都没有一个定论。目前存在的三种运作模式,只是对养老事业的探索,肯定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兰州市民政局福慈处处长张毅祥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家和省上都出台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后,我市也正在拟定《兰州市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充分论证,针对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运作模式、资金投入、人员编制、后续发展,将在新制定的《兰州市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一一体现,相信新出台的《兰州市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更加符合兰州的实际,更具操作性,也必将推动兰州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邵其珍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