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甘肃离训听障儿童代表讲述康复故事

03.03.2015  17:51

  中新网兰州3月3日电 (崔琳)“一个简单的啊字,我需要练习数十遍,复杂的词语需要练习上百遍。小时候,我跟随父母跑遍了各大医院,喝过特别苦的中药,受到过针灸治疗的疼痛,更尝试过‘偏方’,然而我的世界依旧静悄悄地,直到植入人工耳蜗,我的世界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8岁的张静娴,通过接受国家、地方相关项目救助和康复训练,现在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二年级小学生。

  2015年3月3日,是第十六次全国“爱耳日”。当天,甘肃组织当地15个厅局在位于兰石医院院内的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举办了系列宣传活动,旨在向广大民众宣传听力残疾康复救助项目、防聋知识,提高民众的爱耳护耳意识。

  张静娴与朱翔宇作为离训听障儿童代表,深情款款讲述了他们的康复故事。“人工耳蜗植入后,随后康复训练过程更加艰难,痛苦。然而,当我第一次听见爸爸妈妈叫我的名字、听见同龄小伙伴玩耍的声音,我是多么的激动,当我叫出‘妈妈’这两个字时,妈妈哭了!”朱翔宇说,听力康复训练虽然占据了他大多数学习与玩耍时间,但更多地给他带去了未来。

  对于父母的不离不弃,国家社会给予的救助,爱心人士带来的温暖等,张静娴与朱翔宇表示真诚感谢。

  甘肃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蒋录基介绍,目前,甘肃共有听力残疾人36.8万,其中0-6岁听力残疾儿童2万多人。近五年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及助听器验配,每年约有300多名听力残疾儿童享受国家项目资助,接受康复训练。经过训练,约有80%以上的儿童能进入正常幼儿园和小学接受教育。

  谈及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蒋录基称,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有12%-15%的青少年的听力健康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

  记者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见到了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不同年龄段听障儿童,他们在康复训练老师的陪伴下参与情景游戏,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的听。

  4岁半的刘玉其,于2013年进行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经过2014年全年的康复训练,现在她已经能够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见到记者的她并不羞涩,很大方地说:“阿姨好!

  80后康复训练师白雪告诉记者,她从事语言训练师工作已经有五年了,孩子们每天一点一滴的进步成为了她工作的原动力,这份工作更让她学习到了许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她爱这些孩子们并且希望自己更够更好地帮助他们。

  随后,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部分学员与训练师一同卖力表演了童话剧《丑小鸭》,若不是孩子们耳朵上那一个个塑料的人工耳蜗,记者几乎不相信他们曾经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

  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医生陈灏康解释,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可以再造听力。目前,一只耳蜗的费用是25万元,手术费用10余万,一年的康复费用是1万元,对于3岁以下适龄儿童,国家和省上均用免费救助项目。

  当天,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与兰石医院还开展义诊、咨询、宣传资料发放等活动,为兰石系统老干部及职工进行免费听力检测、验配调试,免费捐赠10台助听器,价值总计30万元,对兰石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听力检测。(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