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读卖新闻》刊发我省采访报道

24.06.2015  18:37

  6月9日至6月13日,日本《读卖新闻》、日本共同社、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记者来我省进行“一带一路”专题采访。日本《读卖新闻》记者竹腰雅彦于6月17日在《读卖新闻》上刊发了题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新闻报道,转载如下: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

                                                                      ------赋予沿线城市的海外生机

  中国习近平政权提出了以曾经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心构筑巨大经济圈的“一带一路”构想。在此路线上的一些中国省市借“一带一路”构想之机将眼光投向海外进出口市场,在中国经济减速期,灵活运用“国策”来发展经济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再生能源输出 物流基地

  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中亚的要地被人们所熟知,在距离市区15公里的荒野中突然呈现在眼前的是无数的光伏发电板。设施负责人自信地说“考虑将来向中亚地区输送电力”。酒泉在甘肃“一带一路”规划中作为再生能源基地,有着全国屈指可数的太阳能、风能发电设施。其中心城区,考虑到将来来访者的增加期待“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多处文化观光设施也已开工建设。

  甘肃省商务厅副厅长张世恩说“甘肃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地理优势进行发展。过去,我省东西约1600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多数是绿洲,是一个繁荣的地方,而现在城镇居民的人均所得还不到上海的一半”。张厅长的话语中表现出,希望可以激活同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相对落后的经济。

   缩短陆路

  中国政府在3月末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表示,甘肃等地在地理上是中亚、南亚、西亚诸国的窗口,贸易、物流的基地。

  去年10月,作为国际物流集散地的武威市“保税物流中心”的干部笑着说“一带一路”建设给予我们一个大好机会。”

  中国同欧洲的货物运输海陆大概需要35天,但如果从武威出发,利用连接中国沿岸部与荷兰鹿特丹的新欧亚铁路只需11天,有了这个优势,预计武威的物流量会有所增加,今后还将投资2000亿日元建设电子产品、汽车等相关产业园区。2020年的目标是成为货物量达40万吨以上,销售额5兆日元以上的“内陆物流产业基地”。

   走出去

  甘肃省以“一带一路”构想为核心,当地企业和地方政府将着力扩大机械产品和农作物的输出。大型国有企业“兰石集团”副总经理冯西平说,“将扩大对中亚等十国核电站的设备输出”。在武威近郊的农村,民勤县副县长刘光胜表示希望向巴基斯坦输出大枣。

  甘肃省去年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83个经济合作协议,开设白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办事处,对外总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

  冯副总等人在采访时,反复提到“走出去”一词,这已成为甘肃省经济工作者之间的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