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他们在坚守中超越自我 ——见证我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的美丽人生

27.03.2015  13:06
兰州日报:他们在坚守中超越自我

——见证我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的美丽人生 -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日报:他们在坚守中超越自我

——见证我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的美丽人生 -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日报:他们在坚守中超越自我

——见证我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的美丽人生 - 兰州理工大学
来源: www.lut.cn

张泉斌 

 

韩晓芳

 

韩福银

 

    他们外表看起来与大家一样,内心却非常坚定与坚强,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着,他们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强的人,既然选择,就要负责。他们就是2014“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甘肃农业大学韩福银、兰州理工大学韩晓芳、兰州城市学院张泉斌,他们用自己的坚持,来抒写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张泉斌——吃着泡面调程序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敲程序。少壮不努力,老大敲程序。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敲程序。生当做人杰,死亦敲程序。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敲程序。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还在敲程序。”即将走出校园的张泉斌用这些改编的诗句来调侃自己大学四年几乎每天都会做的“工作”,那就是调程序。吃着泡面调程序,电脑桌前一坐就是一天,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才会短暂的运动运动,张泉斌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这些电子设计爱好者的真实写照。

        这位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工程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级学生,对电子设计的喜爱甚至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初会选择兰州城市学院也是因为学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有专业的实验场地。按照张泉斌的话来说,自己之所以能走上这条路,完全是儿童时期的“羡慕”,但“羡慕”的对象既非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更非事业有成的长辈,而是和自己一般大的玩伴。“我家在榆中农村,家里的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富裕。那时候正好流行掌上俄罗斯方块游戏机,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拿着游戏机,只能投去羡慕的眼神,游戏机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位小朋友的游戏机坏了,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把朋友已经扔了的游戏机捡回来。当时就想如果能修好,我也就有游戏机了。结果打开才发现原来只是一根电线断了,接上电线后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游戏机,那一刻的兴奋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从那以后我就和电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泉斌说道。

        手电、玩具、小广播……自此以后,家里的小家电便成了张泉斌的实验对象。很多家里坏了的小家电都被张泉斌一一修好,但坏家电毕竟有限,没坏的张泉斌就拆好的,拆开研究完内部构造再重新组装起来,结果有很多电器经过张泉斌的一番“修理”后坏了……“修坏的电器我一般都是先藏起来不让家里人发现,然后再慢慢琢磨看能不能修好,有些实在修不好的也只能向父母坦白,但现在想想很幸运的是,爸爸也只是说句你怎么又把东西弄坏了就算是惩罚,事后还会帮着我修理,正是有了爸爸的这种支持才让我能够有今天的收获。

        设计电路、调试程序、设计模型……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但张泉斌却能从中找到乐趣,他告诉记者,这完全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它们、痴迷它们。大三前半学期,为了参加全国的电子设计大赛张泉斌泡在实验室里足足一个月。每天清早,当别人还在梦乡时,他就已经起床拿着参考书去实验室调试作品。晚上抓紧时间补充理论知识和总结实验过程,常常在深夜还沉浸其中,直到管理楼层的大爷来敲门催促他才结束一天的学习。结果有一天,张泉斌在调试程序时出奇的不顺,看着实验室里就自己一个人,抬头看看一轮明亮满月挂在空中,张泉斌才意识到原来今天是中秋节,冲了碗方便面的他只能再次做回电脑桌前自嘲道:“抬头望明月,低头调程序,程序虐我千百遍,我带程序如初恋。”最终在不懈坚持下,张泉斌的研究成果获取了国家发明专利。

        即将步入社会的张泉斌对自己的未来有很清晰的认识,他告诉记者,自己会先进入企业工作,在累积足够的经验后才会去考虑是否创业。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张泉斌以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即将步入大学的后辈们,选择专业是因为喜爱,这是学习和坚持的最大动力。

        韩福银——相伴“公益”一路而行

        即将走出校园的韩福银,是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1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四的学生,同时他还是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负责人。这位身材瘦高,衣着简单,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一个男孩,用坚定坚强的内心支撑着这个看来有点瘦弱的身体。在被问及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他是否感到辛苦的时候,韩福银的回答尽然是“自己赚到了”。他告诉记者,因为在校园的这四年他有着比别人更多的人生体验,完成了许多人生梦想,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收获了纯真的友谊,逐梦的路上可能会有坎坷和荆棘,但他无怨无悔。。

        “公益”是韩福银大学四年里,除了学习做的最多的事情。几年来,他的脚步遍及了兰州皋兰县、榆中县,庆阳、定西、平凉、临夏水泉乡和齐家镇等地。尽管路途遥远,环境艰苦,韩福银仍然享受着这个过程。他说,“大学即将结束,但是在公益这条路上,这不是结束,而是更加辉煌的开始。

        2011年,学校为了让同学们在公益活动中得到实践和锻炼,提升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校团委的支持下成立了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团队。当时韩福银刚入校不久,虽有满腔热情,但对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最初的他以为所谓的“公益”,只是发发传单,帮人打扫卫生之类的琐事,但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开展他渐渐意识到想要做好这些一种坚持、一份责任远比一腔热情更为重要。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和全校热心公益的学生开始了漫长的“山沟、乡间”之旅,皋兰县朱家井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临夏市广河县学校双联点闫子村小学、周家山小学、新庄村小学暖冬行动。还有爱心募捐、关注自闭症儿童、节水微行动、“保护母亲河”骑行活动、节水、节电、节粮等公益活动……2013年7月份,作为负责人之一的他又策划、组织并发起了“根与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团队,在甘肃陇东地区进行了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通过他们的行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了自己身边的民俗文化,提高了文化保护的意识。同时,他所申请的“让走丢的文化回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了团中央的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的“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在采访中韩福银颇有感触的说到,“由最初的志愿活动到现在的公益行动,很多事情或许只是偶然突发奇想,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通力协助下最终都能付诸行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些真的要感谢学校、感谢每一位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爱心人士,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参与,我恐怕只能是一个梦想家。

        韩晓芳——从专科到研究生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韩晓芳,来自于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一心想要考入一所像样大学的韩晓芳在高考中没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最终被河北省张家口的一所专科院校——张家口教育学院录取。高考的不如意,让韩晓芳极度不自信,极度自卑。对生活,对学习,对未来连一点点的勇气都没有。家庭经济贫困,更让她在别人面前没有一点点的底气,时刻抬不起头。

        开学前夕,在父母的鼓励下,几近崩溃的韩晓芳勉强走进了这所并非自己心中理想大学的专科院校。入学的那一刻,她暗下决心三年之内自己必须得混出个样子来,不管在学业方面还是素质方面要有360度的变化,要对生活充满自信,去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韩晓芳面前,与她上下不差几岁的弟弟,当时正在读高中,两人上学的花费,成为父母两位老人心中一块重重的磐石,好多次让这个本就清贫的农民家庭陷入困境。

        获得奖学金便成了韩晓芳减轻家庭负担的最佳方法,于是在大学里,她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学习,积极表现,尽最大努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而对于这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同学和老师也尽自己的所能给她帮助和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专科期间,她先后获得过六次奖学金,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优秀大学生一等奖学金3次,优秀大学生二等奖学金1次。经过韩晓芳的不懈努力,她也圆了自己的本科梦,不久被邯郸学院本科学校录取,得到了在本科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在韩晓芳最低谷的时候,身边人的不断鼓励和帮助让她站了起来,而韩晓芳也不忘把这份感恩回馈给社会,为灾区捐款、献血献爱心都成了韩晓芳的知恩回报的方式。大三上半学期,学校护理学院一同学患白血病无钱医治,韩晓芳尽自己所能从奖学金和平时打工收入的积蓄中拿出钱捐给同学。本科期间,韩晓芳又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备战硕士研究生的考试,成为梦寐以求的一名研究生。

        “考研路的艰难与辛苦,可能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每天几乎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寂寞的自习室里度过,生活的单调乏味让人窒息,紧张、焦虑的情绪和压力始终伴随其中。考研这一年,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宿舍,学习累了,就在自习室的桌子上趴一会,这一年,几乎每天都是如此,没有了假期和娱乐的时间,那种压抑和痛苦的煎熬,我好几次都坚持不下去了,真心想放弃。但是,在家人、老师和朋友的鼓励与帮助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兰州理工大学录取为正式的研究生。知道成绩的那天,喜悦的泪水,整整流了一天,真正体会到了用心付出后收获的那份真实与喜悦,也真切地到了‘家庭经济贫困并不等于精神贫困’的真命题的力量,自立自强,让我看到了美丽的自己。”韩晓芳说道。

 

 

【字体: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