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吐槽非航空公司因素致延误自理食宿:谁来界定

09.06.2014  13:41

  中国兰州网6月9日消息 不少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都有这样的难熬经历:在候机室甚至密闭的机舱里等待晚点的飞机起飞,有时长达数小时。最终,无休止的等待容易加剧旅客与航空公司的矛盾不断升级,飞机晚点旅客在候机室闹事的新闻屡见报端。

  5月2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民航局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草案对航班正常保障与延误处置做了详细规定。尴尬的是新规立即引发不少网友吐槽。

  根据草案,由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等非航空公司因素造成航班延误,旅客自理食宿费。规定将于2014年10月30日起施行。

  “食宿费自理”这一规定令网友直呼“伤不起”,而旅客的集体吐槽点在于:在旅客和航空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如何界定“非航空公司因素”?由谁来界定?

  “非航空公司原因”成免责借口?

  航班延误已成为中国航空业的顽疾。

  美国航空数据网站Flight Stats2013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其对全球35个主要国际机场航班延误和取消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亚洲机场名单里,北京和上海机场排名垫底。2013年6月,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的22019个航班中,仅有18.3%准时起飞,42%的航班至少延误45分钟。同年1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准时起飞率仅为29%。相比之下,日本大多数机场的航班准时起飞率都能达到90%以上。排名第一的东京羽田机场航班准时起飞率高达95%。

  不少旅客表示,如果真的是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并非不能理解,然而,长期以来,航空业信息不对称、不公开透明饱受诟病,处于信息弱势方的普通乘客很难或者完全不知道航班晚点的真正原因。

  “很多时候都是航空公司说什么,我们就得接受什么,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处于强势地位。”北京某事业单位上班的白小姐质疑,“如果出现非天气原因造成的延误,航空公司是否会一概用‘天气原因’来解释?延误原因的划分由谁来界定和监督,旅客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白小姐担心该免责条款被滥用,如果航空公司都以“非航空公司因素”为借口,难免有推脱责任之嫌。

  新规中的“食宿自理”规定让北京某企业销售人员田女士很不理解。因为工作原因,田女士要经常乘坐飞机。面对民航局出台的这一新政策,她向记者抱怨,“打雷下雨、航空管制等原因造成的延误如此常见,如果说不怪航空公司,但也不是我们旅客的错,为什么要我们买单?”田女士表示,如果真的要实施这一规定,她会考虑夏天多雨的季节坐火车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