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大山里的“电商梦”(组图)

23.01.2015  13:10

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招贴画等电商元素,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王老汉和老伴儿每天去家门口的网店看看自家的核桃、鸡蛋、老母鸡的网销情况,是件最高兴的事儿。

走农家、进大棚,冬闲季节的乡村干部忙碌在网售农产品的第一线。

香甜可口的优质草莓在淘宝网上供不应求。

网销核桃产品加工,给当地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当地群众平常吃的酒柿子,如今成了网上销售的“香饽饽”。

传统手工挂面网销四方。

  甘肃有这样一个地方,5900余家电商,涌现出一大批网售能手,仅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淘宝特色中国地方馆建设,成为全国第十八家、西北第一家的市级馆。更在去年短短的11个月时间内就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5.5亿元,带动1.3万余人就业……

  这里就是大山深处的陇南市。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陇南市成县,用手中的镜头真情纪录了这片土地上部分老农和电商的感人故事。作为该市电子商务发展最早的县区,街道上和宾馆里随处可见的电子商务宣传画及服务指南等电子商务元素,会给每个曾经到过这里的人留下深刻记忆。

  在坐落于城关镇体育中心的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线下展示馆,端庄大方的农村姑娘郭明艳正在麻利地向客商介绍馆里的特色产品。她告诉记者:“把家乡的特产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像她这样扎根于电子商务工作的年轻人在陇南数不胜数,并且都有各自值得骄傲的业绩与成就。这其中就有“不务正业”的鸡峰镇长沟村大学生村官张璇,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她,两年前从甘肃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手握专业英语八级证书,本应去陇南师专当英语老师,但她却一头扎到了并不熟悉的农村。就在大家都还在“惊诧”于她这个“不务正业”的选择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璇已带领村民们通过自己创办的“鸡峰山珍品”淘宝店卖出农产品价值达30多万元。今年76岁的村民王老汉就住在张璇负责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隔壁,每天一有空闲,他就会跑到中心的电脑上看看自家的土鸡蛋和核桃的销售情况。

  “把产品变成商品,把商品卖成品牌”这句话出自成县索池乡农民曹革放口中。成县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但仅靠传统集市销售或上门收购,小核桃很难变成大产业。47岁的曹革放第一次听说“电商”这个词,至今也只有一年半时间,但短短的电商经历已让他尝到了甜头:“线下客商收购核桃一斤只卖6元,而网上一斤能卖24元。去年我通过网店卖掉了将近1吨核桃,多赚了3万元。”他还告诉记者,他的一对儿女在大学读的都是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专业,将来一定会成为他经营电商的好帮手。

  还有抛沙镇的“酒柿子”销售带头人老米、草莓网销能手王润雪、寨子村水泉社手工挂面传人张勇军、“核桃书记”李祥、“苹果县长”潘等等……这一个个勤劳智慧 的陇南人,都把电子商务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探索出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让“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陇南电商梦”熠熠生辉。本报记者 吕亚龙 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