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划引领新发展

22.07.2015  03:25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日前,兰州市“四版规划”正式通过“国检”。根据国务院给省政府的批复,原则同意《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

    规》),消息在金城上下引起强烈反响。通过梳理记者发现,“四版新规”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城市功能由传统工业城市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转型;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区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型,其他产业向兰州新区和园区集中;城市建设由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型;城市空间由河谷盆地向盆地外围拓展跨越;城市结构由河谷单中心城市向区域多中心城市转型;城市规模由200平方公里向400平方公里跨越;规划理念由注重技术向注重公共政策转型。新规划引领新发展,未来几年,兰州这座城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带你一起解读兰州“四版新规”。

    A

    明确定位 拓展空间

    崭新定位:西部中心城市之一

    根据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等重要的政策文件,并综合考虑兰州市发展趋势和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地位,本版规划将兰州市城市性质确定为“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总规》确定兰州的城市职能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物流基地和丝路文化交流展示基地;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和转运枢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西部重要的有色冶金产业基地,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与科技服务中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旅游服务中心;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

    《总规》确定兰州市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拓展:多个组团协同发展

    本轮规划重点统筹与兰州中心城区关联密切的重要地区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兰州全部市辖区;战略性发展地区——兰州新区,以及兰州新区与市区之间连接区域;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的榆中县城及夏官营镇地区。此次规划区范围调整为“兰州市辖区,兰州新区所属范围内的永登县、皋兰县的部分地区,榆中县部分地区,面积约5810平方公里”。

    未来兰州主城区的发展方向可做如下概括——拓中川、延榆中、升红古、优什川、疏三片、育两山,展开来说,“拓中川”意味着兰州新区是兰州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依托中川机场建设兰州新区,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并推动西固石化产业向新区搬迁。“延榆中”表明榆中地区是中心城区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承载高新产业和教育培训等职能,形成和平、定连、金来等组团。远景与榆中县城—夏官营镇联动发展。“升红古”即依托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河口南组团,承接面向青藏的物流产业,带动兰州—西宁交通廊道沿线地区的传统产业整合与升级。远景与红古城区联动发展。“优什川”则是指东北部什川方向结合黄河、什川镇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带动沿黄河两侧的村庄整治。远景与青城镇、白银市区共同打造区域黄河旅游走廊。“疏三片”是以黄河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以西固石化产业搬迁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关、安宁—七里河和西固三大中心区的现代服务功能和特色文化底蕴。“育两山”指保护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控制南山城市建设,加强北山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

    《总规》规划形成“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河两岸”是指依托黄河形成城市主要的景观、人文、活动轴线。“三心”即城关中心区、安宁—七里河中心区和西固中心区。“七组团”即盐场—九州组团、和平组团、金来组团、定连组团、彭家坪组团、河口南组团、沙九组团。

    《总规》在各区的功能布局上也做了如下部署。城关中心区为传统商业和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高新技术研发服务和总部基地、省级行政办公中心;安宁—七里河中心区为区域商业金融、会展、文化体育中心,市级行政办公中心;西固中心区为工业博览旅游和文化创意中心、石化产业研发设计、教育培训以及总部基地和民族特色产品集散中心;盐场—九州组团功能为居住和旅游休闲服务;和平组团为商贸物流、高等职业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居住;金来组团为钢铁产业;定连组团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和居住;彭家坪组团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居住;河口南组团为现代物流产业;沙九组团为轻型制造产业和物流产业。

    B

    区域联合 形成集群

    协调统筹:“兰西”、“兰白”强强联手

    本轮规划加强了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以规划建设兰州新区为契机,构建兰白地区的“金三角”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大型产业职能向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集聚,加强兰州中心城区区域中心服务职能发展,通过区域协调,形成合力,强化兰白经济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总规》明确提出要加强兰州—西宁经济区和兰州—白银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在加强兰州—西宁经济区合作方面的具体举措为: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双方在石化、装备制造等工业方面的协作和对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加强协调湟水的污染治理,调整工业布局。协调划定生态保护区,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防风固沙能力。协调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城镇布局,积极促进兰西城镇群的发展,完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促进两地人才流动,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推进跨区域铁路、公路的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协调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布局与分工,重点协调兰新二线铁路建设、白银经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选线等。加强传统文化联系,共同打造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多民族融合文化区;加强旅游协作,合作建设旅游景区,协调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区和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区。

    加强兰州—白银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共建兰白“金三角”战略核心区。具体体现在:构建“三心三城”的空间格局。加快兰州—白银经济区战略核心区建设,构建以兰州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为副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兰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区域性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文化教育和旅游服务、科技研发等职能;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为区域级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等职能。远景在三心的基础上稳妥推进黑石川产业新城、皋兰—水阜城市服务新城和九合—树屏物流新城的建设。加强产业互动与协作发展。打造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两个区域级产业基地。兰州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石化产业等,白银市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产业等。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兰州中心城区与白银市区之间,建设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提升109国道道路技术等级,提高设计时速与通行能力;兰州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之间,建设兰州—张掖城际铁路、中心城区—皋兰—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兰州新区—安宁的快速路、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提升201省道道路技术等级等;白银市区与兰州新区之间,建设包兰铁路二线和白银—兰州新区高速公路(含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公路)。

    以点带面:加速建设城市集群

    实行“中心带动”战略,加快环兰州城市群建设。以兰州—白银经济区战略核心区为龙头,以主要交通廊道和黄河沿线的县城、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形成兰州—红古(西宁)、兰州—天祝(乌鲁木齐)、兰州—平川(银川)、兰州—定西(西安)、兰州—临洮(重庆)、兰州—临夏(成都)六条城镇发展带,共同带动全省发展。

    加强对外围轴带节点地区的辐射带动。沿兰州—红古(西宁)城镇发展带,加快红古—连城地区发展,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面向青藏的物流中心等;沿兰州—定西(西安)城镇发展带,加快定西地区发展,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中草药加工、商贸物流产业等;沿兰州—平川(银川)城镇发展带,推进平川—靖远—刘川联合发展,主要发展传统升级产业;沿兰州—临夏(成都)城镇发展带,以永靖、临夏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基地,主要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沿兰州—天祝(乌鲁木齐)城镇发展带,加快永登地区发展,主要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深加工、现代物流产业等;沿兰州—临洮(重庆)城镇发展带,加快临洮地区发展,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产业等。

    C

    全面发展整体提升

    生态建设:细分功能加强环保

    《总规》还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做出了规划,加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加强地质灾害保护的协调,建立地质灾害统一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实施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治理工程。

    《总规》将全市划分为4类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空间管制要素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河流水系、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总规》将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坡度大于25%的丘陵山地、生态防护林地以及生态治理地区等区域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约579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4.28%,届时将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域空间管制的要求实施控制。

    《总规》同时明确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的相关概念。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森林公园内的珍贵景物和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遗迹一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工程保护范围、地质灾害危险区、工程建设不适宜区、大于25%的陡坡地、行洪通道、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高压输电线路走廊、天然气输送管线及其防护区、成品油输送管线及其防护区、区域性调水工程管线及其防护区。限建区包括:水滨保护地带(滨河带、库滨带)、风景名胜区内除核心景区以外的地区、森林公园内除珍贵景物、林地(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以外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一般农田、城镇绿化隔离地区、矿产资源密集地区(包括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文保单位控制地带、历史文化保护区、地质遗迹二、三级保护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地震断裂带、重要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蓄滞洪保留区、洪泛区。适建区则是指除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谷地、榆中盆地和秦王川盆地以及庄浪河谷、河湟谷地、皋兰北部地区。

    城乡一体:打造“双城五带多片区

    预计到2020年,兰州全市人口将达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4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在此基础上,将规划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双城”即主城兰州中心城区和副城兰州新区。兰州中心城区,发展区域性中心职能;兰州新区,国家级新区,区域内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双城互动发展,共同成为甘肃省“中心带动”战略的核心推动器。“五带”即五条市域城镇发展带。即兰州中心城区—榆中—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皋兰—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永登西北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红古—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兰州中心城区—临洮南向城镇发展带。“多片区”指城镇发展带上的主要城镇。主要为榆中县城—夏官营镇、红古城区(海石湾镇和窑街街道)、永登县城和皋兰县城四个县(区)域中心城镇。此外,还将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县(区)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开放门户:构筑交通区域枢纽

    在交通方面,《总规》拟依托欧亚国际航路通道和陆路通道的区位优势,构筑西北区域性航空门户枢纽和面向中西亚的国际陆路枢纽,支撑兰州向西开放的战略目标;通过路网性铁路枢纽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形成西北地区核心枢纽,支撑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以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为重点,完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兰州城市空间拓展,支持兰州新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明确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布局。疏解区域过境交通,市域形成“一环、六射”的环放式高速公路系统总体格局;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南客北货”铁路场站格局,分离客货运组织。针对兰州城市组团格局,形成“两横多纵”快速路网络和“六横十九纵”骨架性主干路系统。补充2020年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启动2号线建设,预留控制城市轨道廊道的规划内容。

    传承文明:凸显特色文化主脉

    《总规》要求要整体保护兰州传统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特色,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充分弘扬兰州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与黄河文化特色,推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

    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和黄土梁峁地域特色,市域构筑“一河、两区、三川”的整体山水格局。“一河”即黄河及主要支流湟水、大通河,形成贯穿市域,串联全市主要文化遗产和特色景观集中地区,是传承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凸显城市特色的主脉。“两区”是依托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连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两个自然与人文主题区。“三川”指黄河谷地、秦王川盆地、榆中盆地。黄河谷地严格保护“两山夹一川”的山水格局,加强南北两山绿化景观建设,严格管理北山地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建设,保护旧城传统格局;秦王川盆地、榆中盆地加强周边山体保护,盆地内城镇建设,应突出山、城景观格局的特色塑造。同时,重点保护兰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青城镇、金崖镇、连城镇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刘超实习生蒲苗苗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