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谱新篇 ——泾川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历经五年淬炼,愈发璀璨夺目。
“十二五”时期,泾川县围绕建设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的宏伟目标,紧盯整县脱贫和全面小康战略任务,按照县十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切实强化‘四项支撑’、深度开发‘五大产业’、加快构建‘三大格局’”的战略思路,突出主题主线,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抓项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谱写了泾川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回眸“十二五”:砥砺奋进硕果盈枝
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5.8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十一五”末的3倍、3.3倍和3.5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4.8∶34.7∶30.5调整到28.1∶29.7∶42.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5年新建果园20万亩,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65个、日光温室2447座、大中拱棚1.8万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43个、家庭农场13个,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4%。
围绕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能源开发为重点,招商建设天纤棉业30万锭棉纱、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等项目,探明石油、煤炭资源储量,年均生产原油8.3万吨。大云寺景区建设加快实施,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迎回泾川安奉,高规格举办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华夏母亲节等系列活动,王母宫被中央台办、国台办授予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云寺·王母宫景区被列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互为依托、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的良好势头。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5年来,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48项、过亿元项目42项,完成投资292.04亿元。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西平铁路建成运营,西长凤高速、泾渗公路等国省主干道路全线贯通,全县新建等级公路、硬化路55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3%,累计治理河堤86.87公里,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6.8%,朱家涧水库的开工填补了大型水库建设的历史空白。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凸显,水土保持治理程度达到82.4%,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命名,实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城镇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集中实施县城“北扩、东进、西延”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3.03%。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80户,全县小康住宅比例达到64%,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引领、基础改善、产业支撑、要素聚集、内涵提升方面走出了新路子。
全县抢抓被列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历史机遇,紧盯四大特困片带,把项目、资金、精力向贫困乡村倾斜,把精准脱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组建乡镇扶贫工作站和村级驻村工作队,深化“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各方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13.71万人减少到3.6万人,贫困面由37.48%下降到11.2%,小康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58%提高到70%。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5年来,泾川县把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支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投资3.8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4.9万平方米,建成泾川三中、四中等一批重点项目,县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建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中医院住院楼及9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24个,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精心实施乡村舞台、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文体惠民工程,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年来,全县把财政收入的75%用于民生领域,每年承诺措办“十件实事”,集中建成了一批民生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7%和14.3%,建成廉租房、限价商品房1335套、公租房125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100套,完成易地搬迁1057户。持续开展农村社会治理主题实践活动,推行“五自主三合作”民主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学化社会治理格局。
五年来,全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农村土地流转等工作,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加快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民生领域财政保障,财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扶持建办投融资公司38家,建办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52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一五”末增长2.5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展望“十三五”:转型跨越再谱新篇
“十三五”时期,泾川县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盯全面小康目标,紧抓发展第一要务,按照着力强化“四项支撑”、深度开发“五大产业”、加快构建“三大格局”的战略思路,强化项目支撑,破解瓶颈制约,改善民计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奋力谱写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建设新篇章。
奋斗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全面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着力重点是:充分发挥通道区位、文化禀赋、生态资源、产业集群、资源富集、产业融合“六大优势”,全力打造陕甘宁毗邻地区商贸物流基地、世界佛宝圣地和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陇东生态能源化工基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六大基地”。
十大任务是:突出精准扶贫,着力补齐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市场引导,全力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招商引资,推进集群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突出文化引领,健全景区体系,全力促进文旅融合;突出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构建现代服务体系;突出布局优化,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突出改造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突出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民生改善,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促进和谐共享;突出改革创新,加快对外开放,多方释放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