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泥巴里的苦乐人生

18.01.2017  23:13

一个农民,用智者的头脑赋予泥巴新的生命,用一颗慧心和一双巧手,捏出了社会百态,捏出了人情世故。天水民间艺人赵旭辉,把他童年时期的农村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以当下的社会为背景,开创了富有中国北方农村色彩的“赵氏派”泥人。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让我们走近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赵旭辉。

这件没有具体名字的泥塑作品,形象生动,思想深刻,代表天水本土文化参加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展出。

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赵旭辉用泥巴塑造了这件作品。其实,赵旭辉的担忧,来自于他对自小失去母爱的一种表达。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乡寺子村,漫山遍野的红土是赵旭辉小时候的乐园。七岁那年,母亲的意外辞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一天,赵旭辉听了《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丁朗刻母”,深深地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

当然,赵旭辉的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他发现,不论怎么捏,他手中的母亲像就是不像。从此,赵旭辉开始潜心研究,走向了泥塑的人生道路。

赵旭辉的泥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他也很乐意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把玩在手中的泥巴,不出一顿饭的功夫,一个农村老汉的形象便跃然于桌上。再熟练地刻上几刀,岁月留下的痕迹顿时让这个背柴老人栩栩如生,虽然掉了几颗牙,但笑得合不拢嘴。这笑,一直是赵旭辉创作的永恒主题。

赵旭辉把创作的思想放在了弘扬真善美上,创作题材以他童年时期农村人们生活场景为主。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一派的“赵氏泥人”。2010年,“赵氏泥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赵旭辉是传承人。

在天水伏羲庙后面这个狭窄的小院里,赵旭辉一家就挤在这间昏暗的不足20平米的小屋内,房租一月200元。

因为没人坚持学,两年前,赵旭辉的儿子高考填报志愿,赵旭辉强硬地改变了儿子所选的专业,改报了美术专业,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他的泥塑创作之路。

记者:李周勤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