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农家门匾上的脱贫心声
新华社兰州1月21日电 题:农家门匾上的脱贫心声
新华社记者 梁军
寒冬腊月,收获后的黄土塬裸露着肚腹。日上三竿时分,太阳射出光芒,村民周兴智家的门楼像涂了一层金,门匾上“贵在自立”4个字熠熠生辉。
记者近日前往甘肃庆阳合水县老城镇牧家沟村采访,走进周兴智的家。添茶倒水、夹炭生火,周兴智、余惠玲两口陪记者来到北房的火炉边拉起家常。
甘肃庆阳是革命老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川两分明。
45岁的余惠玲至今还记得刚嫁到这里的贫苦日子。早些年,她种过玉米,剪过冥纸,到集市卖过鞭炮,“天干气燥,玉米产量低,一年到头挣不了个啥钱”。
后来,她和丈夫去内蒙古拉料,原以为这样就走出了大山,没想到公公婆婆害了场重病,在那边的电石厂没打几年工,奔波了一遭又回到了老庄。
10年前,镇政府帮助投资盖大棚,周兴智买来竹竿子一拱,盖上一层棚膜,亲手搭了两个大棚,一年毛收入赚个五六千元。干部们听说周兴智家用水困难,还主动帮忙联络项目,在他家门口打了一口小电井。
7年前,周兴智听说川区铺了柏油路,就从山上搬了下来,在309国道旁盖了7间屋舍,家里添置了海尔牌电冰箱,还有两台摩托车和电动车。家里种的西瓜、辣椒、黄瓜,前一天采摘好,放在冰箱冷藏,第二天就骑车卖给了菜贩子。
“水泥棚不耐用,来年换个钢架棚,苗子育得早、投产早。”周兴智捻掉了烟头,弹了弹裤腿上的烟灰,咧开嘴笑了。“如今日子渐渐宽松了,比种庄稼强。”
在这座小镇,把日子越过越有劲的,远不只周兴智一家。
尽管已经农闲,老城镇庙庄村村民贾笃军还是起了个大早,给牲口撒了一把糠,就早早来到自己的果园,收拾地里的树条子、烂叶子,一早上忙个没停。
听贾笃军介绍,自家这8亩苹果树是“盛果园”,产量高的时候每亩地能产2000斤苹果,自己就是靠种苹果去年摘了穷帽子。
贾笃军说,大约5年前,他的苹果树连续3年遭到冰雹侵袭,不仅果子被打得稀烂,连树叶子都没剩,眼看树保不住了,他索性跑去陕北打工。但身在外地,仍心系果园。他2016年重返老家。
贾笃军说,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三,一是家乡的路通了,果商们都来上门收果子,二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来结对帮扶,大力支持当地苹果种植,三是全村正在推广使用防雹网,鸡年开春他家的苹果树也就有了防雹网的保护。
“赶开春必须要把地腾净,尽早给树上肥打药,不然容易得病虫害。”贾笃军一边拾掇着地里的烂叶子,一边说。
记者从老城镇副镇长李庆鹏口中得知,随着近些年精准扶贫开展,一大批农村老大难得以解决。基层干部如今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的精气神,把脱贫志气扶起来,让群众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记者连日在庆阳多地走访发现,时值春节临近,不论贫困户还是脱贫户都没闲着,过去农民“蹲墙根晒太阳”的现象少了,“等靠要”来混饱肚子的风气得到扭转,人们借着扶贫东风积极找出路、谋发展,在勤劳耕耘中品尝着生活的甜。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