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从“新大坪”到“新”大坪

30.07.2018  02:35

大坪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改革开放以来,大坪人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修梯田、兴产业、奔小康。如今,这个培育出“新大坪”马铃薯品种的大坪村,正在迈入崭新的时代。

早上六点,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热闹起来。大坪村村民张建林,把自家地里种出来的黄瓜搬上市场,向客商兜售。

大坪村的蔬菜,虽然价格贵点,但还是赢在了品质。

张建林,是大坪村里种大棚蔬菜的四十多个村民当中的一员。 2003年,大坪村大棚蔬菜兴起,而后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得知老家又新建了蔬菜大棚,在外打工13个年头的张建林,决心不再打工,回家种菜。

大坪村的大棚蔬菜留住了年轻人。而种菜这门营生,早在张建林的父亲张万余那一辈,就打下了基础。

回到村里,张万余给村干部分享了他的想法。没过多久,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大坪村,2003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并由帮扶单位金川公司投资项目,一座座蔬菜大棚,在大坪村拔地而起。

大棚有了,但在最初的几年,大坪村的蔬菜种得并不顺利,病虫害时常出现,打击了大伙儿种菜的积极性。对此,当时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康耀伟想了不少办法。

说干就干!从最初为数不多的开拓者,到如今遍地开花的受益者,大坪村目前已建成45座日光温室,带动一整个村民小组种起了大棚蔬菜。科学的种植,成片的规模,新修水泥路带来便捷的交通,再加上引洮工程提供充足的灌溉自来水,让大坪村的蔬菜种出了质量,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立足农耕发展经济,是大坪村的底色。然而,最早让大坪村出了名的,却不是这里的蔬菜,而是梯田,以及梯田里种出的马铃薯品种——“新大坪”。

在大坪村,所有的耕地都是梯田,“新大坪”品质的好坏,和梯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年71岁的刘玉秀老人,是大坪村最早修梯田的村民之一。上世纪60年代起,她和冉桂英等其他村民一道修起梯田 ,一修就是二十年,将以前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为了修成梯田,大坪人“战天斗地”,付出了艰辛努力。

就这样,大坪村村民把近三千亩陡坡地全部修成了沃土良田,使得粮食产量大增,1980年,大坪粮食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大坪人调整结构种马铃薯、地膜覆盖种玉米,精耕细作,科学种田。

马铃薯优质品种“新大坪”,就在此时应运而生。

现在,大坪村重新调整种养植结构,压缩马铃薯种植面积,顺应市场需求,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地里的农作物不再追求多种,而是种出好品质。

今天的大坪村,引入人眼帘的,是一层层梯田,一泓泓蓄水塘,一 座座日光温室,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农家小院。当年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大坪人,现如今,在更多地思考如何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植树造林,治山治沟,完成荒山造林132亩,退耕还林980亩,造福子孙后代。

甘肃台报道。

记者:王冠哲,苏磊,定西台,张越

编辑:李   昊

责编:王红岩

主编:张建兵

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