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新内涵

26.08.2014  11:10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 太平洋 ( 601099 , 股吧 )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意指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而痛苦的低增长过程。现在,中央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赋予其新的定义——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崭新而且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态势。综合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特征、新思路、新做法,笔者认为可从速度、管理、结构、民生、调控、开放六方面来理解新常态。

  经历了连续十多年近10%的高增长后,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正逐步过渡到新的均衡增长区间。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这个区间的中轴线可能在7%左右。这一增速新常态,是经济规律自我作用、潜在增长率自然下滑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当下我国各种问题的解决仍需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在5至10年内将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改革红利、技术红利、人才红利将成为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衰减后接力推动增长的强大力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互动也将是巨大推力,区域差异则提供了巨大的腾挪空间。

  以往,季度经济形势的研究部署基本由国务院常务会做出,政治局一般只在年中和年底才讨论经济工作。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在惯常的年中和年底会议之外增加专题会议讨论一季度经济工作,此外,作为中央领导经济工作决策协调机构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透明化,都传达了党加强经济工作领导的信号。

  经济结构的演进规律以及政府推进结构调整的努力,使我国经济结构在近年呈现一些转折性变化。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转而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开始超越第二产业;要素结构上,创新驱动力增强,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区域结构上,东、中、西部的传统格局有所弱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重点渐次崛起;企业结构上,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尤其就业的作用更加显著,政策加大向中小企业倾斜;城乡结构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化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强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突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变化,相信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

  习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着重讲到了对人民的责任,指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 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在决策中被提到了优先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大建设的内容之一,城乡 养老保险 逐步接轨。在政策框架中,中央明确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应更注重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民生保障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

  在调控新常态下,我国全面创新了宏观调控,形成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就业优先成为宏观调控重要目标,逐步淡化增长速度,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唯GDP也不能不要GDP。调控方法引入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分别以防止通货膨胀和稳增长、保就业作为上下限,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注重定向调控,定向施策,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在政策取向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保持调控定力,针对性实施“微刺激”。在政策框架下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将宏观、微观、社会政策统筹起来。建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行动框架,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市场内在的动力和活力。

  在开发的新常态下,我国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对外贸易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在国际投资上,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开放格局上,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在开放载体上,突破了传统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自由贸易园(港)区为重点探索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在地域上,由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并重,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转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更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完善和国际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