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与金融创新

27.10.2014  11:34

为加强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技术,完善风险防控流程,有效克服系统性漏洞,加强对作为抵押或质押品的不动产价格波动风险的监控,重点防控在途资金的风险,有效识辨风险的概率分布,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

  同时,针对银行业风险诱因日益蔓延的态势,银行业要进行持续、全面的风险排查,对借款人及其关联人的关系、真实的经营状况、全面的融资情况、或有负债、诉讼信息等,及时准确地掌握风险动态,制定各种风险预防性措施。

  “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是中国经济新态势的关键词。对于过去一直依靠存贷利差的银行而言,传统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银行该如何创新发展?为此, 国家开发银行 研究院副院长 曹红辉 做客本期“专家访谈”栏目,他表示,为克服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应对金融脱媒的冲击,银行为维护利差收入和议价能力,就必须调整业务结构,开发溢价能力更高的客户,进一步开发表外业务,逐渐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此外, 互联网金融 对传统的银行业务造成冲击,目前主要体现在销售终端和虚拟渠道方面,但长期而言,其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记者:您如何理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曹红辉: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后危机”时期,各国经济增速下滑,复苏进程不一,增长动力不足,债务风险上升,急需消除结构性失衡,寻求和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也将面临变化,商业环境的变化将导致经营方式的变革。金融业则面临不良贷款增加,监管更加严格,资本约束加强,高杠杆率受到制约。

  记者:促使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是什么?

  曹红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下降,传统的比较优势削弱,产能过剩,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产业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造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强。外向型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难以为继。

  深化结构性改革,建立创新型增长模式,将成为中国经济提升质量的根本途径。这种结构性调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需求结构由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为主转化为投资与消费需求为主;二是消费结构由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为主转化为对医疗、终身教育、休闲度假等高端消费为主;三是投资结构由重化工业、房地产、基础设施转向战略 新兴产业 、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高速信息网络等领域;四是区域结构由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转向中西部、环渤海、长江经济带等全面、平衡发展;五是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为城乡统筹、城镇化方向发展。

  记者:政策该如何调控使之与新常态的状态相匹配?

  曹红辉:对经济减速保持一定的容忍,并非无视经济过度波动,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微刺激”、“点穴式刺激”加以调控。只是需要提前综合评估这些政策措施对经济增长的质量、风险、长远发展可能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同时,更多地关注经济运行的效益和风险,而非增速的波动,力促各项改革,有效实现增长动力与发展方式的平稳转换。

  事实上,年初以来, 央行 采取支持棚户区建设、小企业融资等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先是提供给国开行PSL,后又给五大行5000亿元的SLF。地方政府为配合微刺激,也推出高达6-8万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而在需求方面,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开始超过投资。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4.4%,投资为48.5%,而出口则为负2.9%,出口增幅也从20%以上回落至5%至10%。这说明与以往30年不同,经济增长新的需求结构开始显现,逐步转向消费、服务业。由于经济增长与产出、就业率并非呈线性关系,投资结构的差异也将导致就业水平的差异。投资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重化工业形成的GDP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小于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传统上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将逐步为新型投资模式所替代。

  记者:新的发展状态势必存在新的问题,请您谈谈我国经济正面临哪些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曹红辉: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就业充分,实行收入均衡,完善社保体系,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物价稳定和民生改善。另一方面,钢贸、光伏、造船等行业产能过剩,短期内无法摆脱经营困境,批发和零售业中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资金趋紧等影响,引发资金链紧张,导致贷款出现不良,经营遭遇困难,地方债务风险凸显,楼市衰微,民间融资和影子银行极大地冲击金融环境,银行业坏账暴露,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1023亿元,总额达到694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仅二季度,不良贷款就增加483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08%。到6月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达到1.64万亿元,占贷款比例的2.55%。

  然而,银行业的风险可能因三方面因素而存在被低估的现象,一是银行业普遍存在贷新还旧现象,以掩盖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二是一些商业银行为保证充足的拨备资金,将不良资产出售给从事投资银行类业务的子公司,通过核销来压低不良贷款。三是假道同业、理财、 信托 计划、投资、委托贷款等非标债权业务,将表内贷款业务转为表外业务或非信贷资产,但终极借款人的大部分风险仍滞留在银行体系。

  在地方债务中,省级平台的资金多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尚有产生现金流的可能,而占比较大的市县级平台,尤其是县级财政承担的多是民生支出,又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债务风险逐步集中在基层部门。同时,随着房产市场萎缩,房价回落,土地出让金增收下降,房地产相关税收增速回落。部分地方平台不得不转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通过影子银行等方式融资,从而导致地方债务风险转移至银行部门。因此,对于一些过度使用财务杠杆融资而财政增收能力弱小的地方而言,其债务风险尤其值得高度关注。化解债务风险,短期内,地方政府可按照新预算法的授权,由间接融资转向地方债券,转变融资渠道,落实抵押资产。长期而言,则应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当务之急则要尽快研究、制定由平台贷款向地方债券转化期间的过渡性安排,避免诱发地方平台的流动性风险。

  为加强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技术,完善风险防控流程,有效克服系统性漏洞,加强对作为抵押或质押品的不动产价格波动风险的监控,重点防控在途资金的风险,有效识辨风险的概率分布,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同时,针对银行业风险诱因日益蔓延的态势,银行业要进行持续、全面的风险排查,对借款人及其关联人的关系、真实的经营状况、全面的融资情况、或有负债、诉讼信息等,及时准确地掌握风险动态,制定各种风险预防性措施。

  总体上,金融风险防控有赖于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型,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消化危机救助中刺激政策负面影响,重新集聚增长动力。

  记者:“新常态”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进入到“中低速”发展的阶段。您认为金融机构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曹红辉:金融业面临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阶段性放缓对金融业的影响,二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对金融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宏观经济对金融业资产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因为金融资产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经济规模的增长。规模增长的放缓将导致贷款等金融需求的增长减速。不仅企业经营下滑使得传统上依靠存贷利差的银行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银行盈利减缓,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要求提高,而且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改革深化、金融脱媒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等,都对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造成越来越大的挑战。为克服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应对金融脱媒的冲击,银行为维护利差收入和议价能力,就必须调整业务结构,开发溢价能力更高的客户,进一步开发表外业务,逐渐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此外,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银行业务造成冲击,目前主要体现在销售终端和虚拟渠道方面,但长期而言,其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总之,金融业在新常态下,业务模式、收入结构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唯有率先创新者,才能赢得未来的竞争。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