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兰州新区—陇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兰州新区2号人工湖 □资料照片
两会聚焦高瞻远瞩的决策,犹如暖暖的春风吹醒了广袤的秦王川。这片昔日的旱塬之地,顺势发力正在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5年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硕果,兰州新区——一座崭新的城市快速崛起。
如今,兰州新区以独具魅力的发展优势,吸引来38家“三个500强”企业入驻,“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81个,总投资3883亿元。核心区12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建成道路116条450公里……
时值我市两会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兰州新区。这座快速成长中的产业新城,不仅仅凝聚着300多万兰州市民对城区跳出河谷、向西拓展的殷殷期待,更承载着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工业升级、贯通现代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合作的重要历史使命。
演绎传奇核心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那么兰州新区今后如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呢?记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寻求答案时发现,其中明确我市要着力打造兰州新区新兴增长极,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产城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郭庭天说,“开发建设兰州新区,这给我们甘肃及兰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身为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他见证了新区从无到有的巨变。
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历程,贯穿了“十二五”时期始末。兰州新区在秦王川华丽蜕变,演绎出一个新生城市迅速崛起的传奇故事。
“十二五”期间,兰州新区加快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道路方面,累计开工建设纬一路、经十路等道路116条、450公里,建成通车总里程338公里,兰秦快速通道和中川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初步形成了内部快速疏解、外部高速连接的城市路网框架。
产业集聚38家“三个500强”企业落户新区
5年,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来说时间很短。可是,兰州新区仅用五年时间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开发建设兰州新区,是‘十二五’期间我省顶层设计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之一。招商引资工作是兰州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建君说。张建君去过兰州新区很多次,这片开发的热土每次都给他留下不同的印象,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让他振奋!
“招商引资是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生命线。”投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每一个建设者心都是相通的,大家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目标。近年来,兰州新区按照“引新、引高、引强”的要求,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水性材料、光电制造和生物医药六大产业,着力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历经成千上万建设者艰辛的付出,兰州新区快速崛起,成为客商们投资兴业的“聚宝盆”。目前,新区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81个,总投资3883亿元。特别是中国移动、绿地集团、正威集团、吉利汽车、青岛啤酒等38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落户新区。
如今,兰石集团、科天化工、四联光电、亚太伊士顿电梯、陇星热能等4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绿地智慧金融城、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长城博览园等164个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成为促进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新区已累计实施“出城入园”项目51个,总投资44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11亿元,青岛啤酒、榕通管业等1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际华3512、兰州电机厂等18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破解难题众多项目在新区加速聚集
市人大代表牛向东告诉记者,兰州新区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除了新区综合保税区之外,也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争取各国在新区建设产业园区,也希望新区的项目或者产业园区跟他们合作。“这样点对点的合作,是我们地处内陆国家级新区破解没有港口、没有口岸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难题重要途径。”牛向东说,“中韩产业园”项目落户新区,就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也为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创出新模式。
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保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兰州新区综保区的封关运营,为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必将提速打造兰州新区国家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的历史进程。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综保区已累计引进项目40个,计划投资43.3亿元,涉及出口加工物流展销、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兰州新区综保区工作人员周生超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我市将推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航空港一体化发展,建成中川机场航空货运仓库,设立汽车整车、鲜活肉禽、药品等特殊功能口岸和金融结算中心、跨境电商平台。支持兰石集团、佛慈制药等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和销售基地。
捷报不断从兰州新区建设一线传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兰州新区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兰州新区与韩国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联手打造“中哈化工园”;以奥特莱斯项目、马来西亚速泊玛有限公司跨境电商及时尚生活展示中心项目落地,国际合作项目在兰州新区加速聚集。
牛向东说,今年兰州新区将向乌克兰和波兰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园迈进,与他们进行经贸合作业务。兰州新区将要很好地利用国家级开发平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工业平台,与其他国家建立经济、贸易、投资、项目的合作关系。利用自有的外贸通道,建成兰州新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产城融合诠释“绿色新区”规划建设理念
“目前,兰州新区长城影视基地、动漫主题产业公园,以及奥特莱斯,陕旅集团的恐龙乐园、水世界项目都在建设中。这些项目落户新区,不仅改变了新区以前单纯的工业招商的惯性思路,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靠工业项目吸引人气、吸引产业聚集周期太长,而文化项目和旅游项目的周期短,正符合新区当前开建设的需求,也促进实现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愿景。”牛向东说。
通过5年的发展,兰州新区宛如一片饱满的绿叶,轮廓日渐清晰:城市依山傍水,工业园区林荫簇拥,置身新区开发建设腹地,就能切身感受到“产业与生态亲如一家,人与自然合若一体”的“绿色新区”理念在这里被生动诠释。
记者从兰州新区“十二五”期间建设成就中看到,如今市政设施日趋完善,第一给水厂、史喇口天然气站、1号热源厂、第一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中川330KV变电站、空港110KV变电站等5座变电站已建成投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群众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引进建设兰州实验幼儿园、兰州一中绿地实验学校、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省体育馆、长城影视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项目,华联超市、兰石宾馆等12个大型商贸服务项目建成运营,彩虹城、兰石等5大商圈初步形成,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有力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生态绿化方面,以南北山生态屏障建设和城市绿化为核心,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6.03万亩,完成城市绿化1.3万亩,2号生态湖、百花公园和迎宾公园已建成使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4号生态湖及其他水系和景观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兰州新区将加快中川至朱家窑铁路、第一给水厂二期、第四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实施一批特色主题商业、影视时尚文化、高端精品会展、星级品牌酒店、市民文体广场等城市功能性项目。抓好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省属“三校一区”,开工建设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自建院校,职教园区初具规模。
“十三五”愿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兰州新区将迎来更加迅猛发展。郭庭天委员告诉记者,兰州新区发展能不能起到牵动作用,对甘肃省“十三五”能否起好步开好局将产生重要影响。兰州新区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按照国家对兰州新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重要增长极的引领带动作用,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据记者了解,今后兰州新区将从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适应新常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等十个方面展开重点工作,努力开创新区发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兰州新区将推进国际产业合作,重点打造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园和中韩产业园。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特色经营和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好中俄文化合作项目。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为支撑,争取设立兰州自由贸易区,推动综合保税区与新区铁路口岸、空港的联动,实施与国内其他口岸的大通关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城市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在新区建立外贸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共同开拓中亚西亚和中东欧市场。
同时,新区将利用5年时间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职教园区,11家职业院校入驻实现招生。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到新区办分校,建成兰州一中、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等优质特色高中4到5所,改造和建成初中10所、小学25所、幼儿园40所。优化卫生计生服务,建设1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2所二级综合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数量达到4.5张。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以上。推进社区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延伸文化体育服务,建成省体育中心、新区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在每个社区建成1到2个文化活动室。加强公共安全服务,建立新区应急救援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