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读懂央行降息的“良苦用心”

27.11.2014  12:36

    11月22日央行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基准利率。所谓“非对称”降息,就是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央行之所以如此“用心良苦”,是为了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与防止资金外逃中找平衡点。

    一是通过基准利率下调,引导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下降,以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的。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高端金融机构→低端金融机构”这样一个利益链条。而理财产品在这个利益链条中起着链接各方利益的作用。银行通过买入同业理财产品便将信贷资产移出表内,以求规避资本监管、拨备成本和存贷比约束。由于银行投资于同业资产,不计提风险拨备、不占用授信规模,便能放大信贷杠杆。在利益趋动下,理财产品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商业银行依托同业非标业务的发展支撑了近几年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保持了银行业整体利润的快速增长。

    理财产品业务快速发展带来两个后果:一,抬高企业融资成本。这种同业业务发展拉长了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流转环节,通过理财产品,资金在银行之间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有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还设计了不同收益层级,为大客户资金订制更高收益产品。以至金融市场出现“表内冷、表外热”的冰火两重天现象;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财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在期限错配下,一旦一家商业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就有可能通过同业业务链条传导至整个银行间市场,危机将逐步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

    这次央行更大幅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更小幅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压缩了银行存贷差盈利空间。由于理财产品本质上属于银行同业存款,当存款基准利率普遍下调之后,银行同业存款的利率也会跟着下滑,这必然导致同业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降。

    二是防止中美利差加大导致资金外逃。央行在小幅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将存款利率保持在1.2倍的上限区间,商业银行在可浮动区间内将利率“上浮到顶”的方法,仍可达到实际存款利率并未下降的目的。央行这样精心设计,是为了防止中美利差加大导致资金外逃。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必须考虑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动向,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将进入加息周期预期。根据历史经验,美国相对领先的加息周期,对新兴市场国家将是巨大风险。美国加息必然导致中美利差加大,再加上美元将进入长周期升值预期,必将伴随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新兴市场可能会出现“失血”现象。在中国实体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防止资金外逃也是央行需要考虑的。(作者董小君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