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让生者走出心灵之“霾”

30.05.2014  20:45

      来自贵州的小石和来自云南宣威的小何是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中的伤者,小石背部被捅一刀,而小何的颈部两侧被砍伤,伤势较重。

  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同一间病房内,这两位伤员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小石与家人有说有笑,而小何则沉默不语,但两人均表示对“那天的事情”已经遗忘。

    在常人眼里两人的“遗忘”或许值得庆幸,但这却引起了云南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李金曼的担忧。

  “每个人对发生在身边的不幸的防御机制是不同的,他们选择了遗忘隔离的手段,这实际上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表现,需要及时专业的心理援助。”她说,事件发生后的前三天是生命救援的黄金时段,而三天之后则是开展心理救援的最佳时机。

  从事发第二天起,云南省便开始筹建心理救援队,为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的遇难者家属、伤者以及事件亲历者等人群提供心理辅导和干预。

  据悉,目前,该起暴恐事件中伤者的心理创伤表现不一样,有的反复回忆当时情景,悲痛、焦虑、抑郁;有的选择遗忘,拒绝回想;有人情绪迟钝,倦怠沉默;而有人则紧张易怒,对周围过度警觉。

  “每个人对于创伤应急的防御机制不一样,这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云南省心理学会会长陶云说,“针对遇难者家属、伤员、警察、医护人员、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心理救援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个体的恢复过程甚至可能要持续一二十年乃至终生。”

  截至4日上午,已有8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心理救援队,包括大学老师、医生、在校研究生等,每名志愿者都具备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资质,很多人还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及相关从业经验。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看到这次事件中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心理救援队志愿者、昆明市儿童医院医生黄高贵说。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表示,自汶川地震后,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心理救援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越来越被社会认同,而心理救援队也已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七大救援队伍之一。

    据悉,经各方心理救援专家共同协商决定,此次心理救援的对象被分为三类:遇难者家属、医院伤员和社会民众,将对各个群体开展不同程度的心理救援。

  “目前政府已成立多个遇难者家属工作小组,我们会在每一个小组中安排一名心理救援志愿者,其主要任务就是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灵上的抚慰。”王海京说,对于医院中的伤者,根据政府安排,可随时进行援助。

    据了解,云南省心理学会的专家开设了《心理危机救援技术指南》公益课程,对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云南省红十字会则开通了两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安排了12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每天9时至21时轮流值班,向需要心理援助的民众提供电话服务。

  “暴力恐怖事件与自然灾害民众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救援方式是有差别的,通过借鉴国际心理救援方法,我相信这一次我们会比汶川地震时更有经验,心理辅导的方法技术也会应用得更为成熟。”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