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农民自主创业融入城市生活

04.06.2014  13:12

    一线传真

    作为兰州新区重大的民生保障项目,新区彩虹城自从去年9月竣工后,已有大半年时间了,如今,这里会有哪些变化呢?

    近日,彩虹城东门门口,一排排由住在彩虹城的失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市场,经过两个月的发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在这里“跑营生”的居民们说,之所以加入到这个自发组织的市场,就是想早点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他们也想学点市场知识,靠勤劳创业致富。同时,新区政府也在积极引导这片自发形成的市场,使其成为新区内一个自主创业的平台。

    初次“创业”迷茫中找出路

    “面皮、烧烤、浆水面、肉夹馍……”22日中午11点半,伴着一阵阵吆喝,薛媛的露天大排档的档口,迎来了一天中的第一个小“高峰”。在周围工地吃腻了食堂大锅饭的建筑工人,三三两两来到彩虹城门口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打牙祭”。

    这个市场没有名称,像薛媛一样的小老板们更习惯叫它“彩虹夜市”。与其说夜市,倒不如说更像个浓缩版的集市,新区的失地农民们把赶集的习惯,一并带到了这个新建的城市中。

    老王是附近工地的一名外地工人,一周前,他发现了这个慢慢壮大的集市,每周四中午到这消费一番,已渐渐成为了他的习惯。“油菜、香菇、鸡腿、口条各样给烤两个,拌个面皮少放辣椒多放醋,再来个肉夹饼。”点完单后,老王捡了一处阴凉坐下,薛媛则飞快地拌起了面皮,各类烧烤也在炭火架上静等上桌的一刻。陕西的白吉馍被更换为中川特有的锅盔后,充分地吸收着自养猪的肉香,稍后这些简单的食物,为老王补充足一上午工作消耗。带有中国式快餐色彩的大排挡,被薛媛紧凑的节奏增添了几分灵动性。六桌客人,在她的极富效率的操办下,满意地付款离开。

    经过一中午的忙绿,最开心的时候到了。数着手里一张张人民币,薛媛在笔记本上写上:“5月22日中午,63.8元。

    薛媛说,这个市场里70多家档口的小老板,都是和她一样的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她们眼中,是与大城市里的没了工作划等号的,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我们这些人,小时候不懂得念书,没有特别的生活技能,想着这一辈子就和父母、爷爷奶奶们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但是新区的建设,身份的转换,最主要是土地的消退,让习惯了农耕的人,一时间感觉眼前一片茫然。”薛媛说。

    务农20年的戴建祖,在拿到近百万元的征地款和一套安置房后,迷迷茫茫地“”着。原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过了6个月的“退休”生活后,终于闲不住了,他从市区的批发市场进了一批收音机、手电筒等五金用品,将自家的彩条布和钢架搬到薛媛排挡的隔壁,搭起了属于他的档口。“当惯了农民,现在成了城里人,怎么都不习惯,最后大家一起喧关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忙碌,现在的生活要自己给自己找活干,不然征地款吃完了,吃什么?

    从不会到会在市场中成长

    打了一小会儿盹,薛媛把家里的食物原料,背到档口来。在整理的当中,薛媛和老戴谈起未来出路问题。年轻的薛媛觉得,既然已作为新的城市人,就要像兰州那些老板一样,学一些市场法则,创造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创业平台,也要做好“交学费”的心理准备。“做买卖哪能有不亏的,现在咱们稍微亏一点不要紧,但如果守着补偿款啥也不做吃老本,万一哪一天手里的钱花完了,就是想做些事情,都没机会。”薛媛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而老戴却不以为然,过了半辈子的务农生活,已经让这个中年人显得更加中庸。但是当谈到子女问题时,老戴也不得不从新考虑。

    “现在我只能做到每个月赚2400块钱,让我不至于吃我父母的老本,在这个过程中吃亏波折是难免的,所以我要趁着年轻尽力打拼打拼,争取以后在新区干出一点事业,最起码将来自己的家庭孩子都能过得安稳一些。”薛媛看着远处一座座热火朝天的工地说。

    对于新区,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老中青三代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从雏形的市场中学习,是在“彩虹夜市”里摆摊的大多数人的想法,就像戴建祖说的,他已经老了,干不动了,但是在这个集市,将会诞生未来新区的民营企业家,而这必须经历从不会到会这段艰苦的学习。

    记者从兰州新区管委会了解到,对于“彩虹夜市”,新区将来会将其规划到合理的位置,让自主创业的转型农民们,有一个更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做相应指导,“”着他们走过这条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