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项目建设成兰州发展强力引擎
原标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
项目建设成兰州发展强力引擎
兰州西客站正在加紧建设 □资料照片
中国甘肃网10月14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张万宏)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以“3341”项目工程为总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服务项目意识,全力提高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落实项目能力,做实做深做细项目建设工作,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带动效益逐步显现。
截至8月底,全市在建项目119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0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5.5亿元,同比增长23.69%;100个市列重大项目开工建设8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2.6亿元。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42.15亿元,同比增长10.1%,在全省的首位度为33.8%。
瞄准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项目科技含量
今年,我市按照“传统产业现代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军工技术民用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与兰州银行、古德瑞通担保公司签署了“共建科技银行,授信10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贷款”协议。创建的10户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经完成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试产项目57项。二是加快创新要素集聚,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分别与中科院兰州分院、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大学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每年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对近百项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三是打造创业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围绕打造兰州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推进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项目建设,一期工程兰州海默科技园已开工建设,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于2012年成功获批。着力扶持建设大学科技园、兰州软件园、民营科技园、留学创业园等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孵化服务功能,成功孵化了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天际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四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地。以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为重点,注重发挥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先后实施了中德环保垃圾处理、信源软件、上海航天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蓝天太阳能光热新材料产业园、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应用示范区等项目有序推进。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
我市坚持“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全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建设。一是强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在经济平台建设上,举全市之力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先后引进中铁建、中国四联、正威集团、绿地集团等34家“三个500强”企业,六大产业园区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逐步启动建设列入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的188个项目。在文化战略平台建设上,突出科技数字、出版发行、旅游休闲、创意设计、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六大重点领域,加快兰州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星河宗教与生态文化园等20个重点项目建设。在生态战略平台上,在抓好南北两山58万亩绿化成果巩固提升的同时,加快新区百万亩人工林城市生态保护屏障建设,近两年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3.8万亩。二是加快推进三大基础建设。在交通提升上,实施了南山路、北环路、深安桥等路桥工程,以及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白银路上跨安定门十字等上跨下穿和8条道路疏通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启动建设,东岗站、奥体中心站等12个站点进入主体结构施工。在信息畅通上,启动智慧兰州建设、开通“三维服务网”,重点建设兰州大数据中心,强化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等工程,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城镇化建设上,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启动实施了东部科技新城、青城古镇、河口古镇、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等重点建设工程。同时,抢抓国家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实施惠及9万余户居民的棚户区改造项目252个。三是着力强化四大产业培育。在战略新兴产业上,注重发挥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先后实施新兰药异地扩建、蓝星碳纤维二期等重点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建设甘肃电商谷,建成“三维商城”和淘宝网甘肃馆线上商城。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按照“抓龙头、树品牌、强产业”的思路,大力培育高原夏菜、玫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强力推进苦水玫瑰花高新产业及研发中心项目、亚盛现代农业滴灌设备生产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在区域首位产业上,立足做大做强工业支持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实施兰州科创医药产业园项目、甘肃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项目等重点项目。四是全力抓好项目凝炼。按照“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报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大范围、深层次、宽领域地接触、分析、报备,全力抓好项目凝炼。
截至目前,我市“3341”项目库入库项目2219个,总投资10985亿元。其中,意向项目74项,开展前期工作46项,续建项目1484项,新开工项目342项,建成项目273项。
创新机制着力引进“高新强导”企业
我市坚持以“引高、引新、引强、引导”为定位,以“招大、引强、择优”为原则,紧盯“四个500强”企业和各行业领军企业,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项目。一是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建立领导包抓、产业小组分抓、招商机构统筹推进、县区园区全面支撑、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招商大格局。市160个驻外招商小组紧盯39个重点招商区域,通过拜访商会、对口单位等多种渠道,拜访企业1736家,邀请来兰考察企业521家,报备项目730个,引进项目报备到位资金达到222.3亿元。二是实现招商引资思维转型。通过举办千名陇商回家乡、陇商新区行等商会对接活动,推动单个企业招商向行业协会合作招商转型,提高项目对接速度和效率。今年兰洽会共签约项目142个,引资总额1350.08亿元,比上届兰洽会增长16.58%。三是强化招大引强工作。以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为重点,今年以来兰州新区新引进项目80个,其中兰州世爵凤凰汽车制造基地、4号生态湖及周边区域开发项目、60万吨/年PET聚脂项目等10亿以上项目16个。四是领导带队上门招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20余次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及西南等地招商,推进洽谈项目47个,签约资金1100亿元。县区和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捕捉项目信息,向上级争取项目,带着项目争取资金,从国家和省上争取支持资金17.29亿元。
统筹谋划园区发展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抢抓各项政策叠加机遇,围绕兰州新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2个市级产业园区,科学规划、统筹谋划各园区发展,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合,推进园区集约集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发展。先后完成兰州新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57项规划,基本建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在兰州新区布局六大产业园区实行指挥部模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
1—8月份,兰州新区引进产业项目297项,入驻“三个500强”企业34家,中国铁建、敬业农业等1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0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82.68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任务的47.84%。二是加快推进高新区、经济区创新发展。落实下放开发区管理权限,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实现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1—8月份,兰州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任务的60%;经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任务的45%。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出城入园”。制定了《兰州市鼓励企业出城入园进行搬迁改造办法》、《兰州市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企业搬迁方向、搬迁时限、部门职责、奖惩措施等内容,公布了第一批100户出城入园企业名单,构建了引导和支持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的政策体系,引导106户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其中72户企业启动向兰州新区拓展搬迁,34户企业启动向远郊县区搬迁,目前,11个出城入园项目建成,39个重点项目正在建设,31户企业完成出城入园选址。
推行项目推进责任制保障项目规范有序实施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完善项目运行制度,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规范有序和实施。一是规范工作行为。制定了《兰州市规范重大项目建设土地房屋征收规划价实施价管理办法》、《兰州市预防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的内容、价格、经费等,防止重大项目建设的超线、超界、超高等违法建设行为。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定了《兰州市以抓项目能力和业绩为依据选拔任用考核办法》、《兰州市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建立“让项目为干部说话,让干部用项目说话”的责任机制,增强干部服务项目的责任性和主动性。三是完善包抓机制。对100个市列重大项目进行分解,市级领导包抓,县级领导负责,确保有效解决项目建设出现的问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对市级领导包抓的项目分别细化推进节点,每个重点项目、每个关键环节都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到部门(县区)、任务落实到个人”。
强化项目服务意识营造高效便捷环境
我市大力倡导“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着力优化职能、转变作风、提高能力,为项目建设创造优质环境。一是优化审批流程。编制了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台账,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3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措施,汇总形成了清单内容,待研究和完善后颁布实施。二是实施项目督办。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市列重大项目和铁路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定期梳理,分解责任,采取“定领导,定目标,定时间”的方式,挂图作战,警示督办。三是建立企业联系制度。实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督查在一线见效。市、县区两级选派干部到重点项目建设单位挂职,兰州新区选派干部在6大产业园区帮助企业解决手续办理、征地拆迁、建设资金、工作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四是强化项目服务。树立“马上就办”的服务意识,全面推行机关涉及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处室向政务中心集中的“两集中、两到位”模式,为项目建设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缩短项目前置手续办理时限,促进项目尽早开工。
强化重点项目督查加大项目执行力度
我市在创新督查工作体制机制,把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的“考场”放在项目建设一线的同时,把干部抓项目的能力和业绩作为转作风、提效能的重要衡量标准。一是整合督查资源。合并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督查职能和力量,实现督查部门合并、职能整合、力度加强。二是充实督办力量。选拔县区、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在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挂职锻炼,充实到项目督查督办一线,截至目前共选拔近百名干部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进行督办。三是突出督查重点。将省列市列重大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作为督办重点,按照要求、时限进行跟踪督办和服务协调,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轨道交通一号线、元通黄河大桥、南山路、北环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的“硬骨头”难题。
四是强化联合督查。由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效能办等组成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对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督查考核,促进项目建设进程。对在项目建设中设置障碍、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问责,确保项目快速有序实施。
我市将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兰州、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的总目标,按照省委“明地位、强责任、作表率、出大力”的要求,坚持“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思路,牢固树立“全省发展、兰州争先”和“重大项目带动”的理念,更加注重项目凝炼、科学管理和招商引资,着力在项目带动、项目服务、项目审批、项目招商上实现更大突破,全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升级新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据了解,我市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项目带动上实现新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突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内生增长动力,重点做好1500万吨炼化一体化和CPP产业链项目、连海地区局域电网建设、电解铝产业延伸配套、西北中小企业云平台、甘肃省广电网络IDC数据枢纽中心等三大千亿产业、七大百亿产业链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谋划一批、报批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的梯度良性循环。二是在项目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按照“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的服务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责任导向,把存在突出问题的项目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优化项目环境的关键所在,集中解决征地征收进度慢、审批手续时限长、部门之间协调难等突出问题,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责任追制,确保项目快速顺利推进。三是在项目审批上实现新突破。继续深化改革,抓好创新与借鉴,推行“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重点减少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站式”联合审批机制,行政许可项目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同步并联办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四是在项目招商上实现新突破。紧盯“四个500强”和掌握领先技术的高新企业,以商招商、环境引商、服务留商,抓好招商项目、客户资料、外来投资者等“三库”建设,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以对接规划、优化服务、完善政策为重点,深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和高效招商,吸引一批爆发性项目落地兰州。